孔聖堂禮仁書院
孔聖堂禮仁書院

香港銅鑼灣加路連山道77號

全港唯一以弘揚儒家學說為辦學宗旨的中英文直資中學,建立以孝道為主體的價值觀,以仁義為支柱的道德感。除注重知識傳授外,特別關注培養學生的完整人格,著重其內省能力及責任心。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溫偉麟先生
校長 楊永漢博士
資助種類 直接資助計劃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辦學團體 香港孔聖堂有限公司
宗教 -
創校年份 1953
校訓 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
學校佔地面積 約 11,000 平方米

中一 "$5370"
中二 "$5370"
中三 "$5370"
中四 "$5370"
中五 "$5370"
中六 "$5370"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50"
學生會會費 "$30"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
全校教師總人數 26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74%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37%
特殊教育培訓 48%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52%
5-9年 22%
10年或以上 26%

中一班數 2
中二班數 2
中三班數 2
中四班數 2
中五班數 2
中六班數 2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NCS中國語文、普通話、中史、NCS中史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數學、生活與社會/公民、經濟與社會、歷史、地理、綜合科學、科技教育、資訊與通訊科技、創新科技、音樂、視覺藝術、體育、儒學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NCS中國語文、中國歷史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數學、數學延伸部分、公民與社會發展、物理、化學、生物、世史、地理、經濟、資訊及通訊科技、視覺藝術、音樂、體育

語文政策 本校一向著重學生「兩文三語」的能力,除語文科外,其餘學科按班分別以英語或母語上課,還會開辦非華語中國語文及中國歷史課程,讓有需要的非華語學生修讀。
學習和教學策略 1. 因應學生人數,利用分組上課模式,每組人數不多於35人,盡享小班教學的優勢,從而加強老師對學生的關顧,使學生有效地學習。中英文科皆設分組教學,按學生能力分小組上課,以提升教學效能。<br>2. 課程設計以「探究式學習」為中心,配合提問技巧,希望每一位就讀的同學能學會學習,建立終身學習能力和興趣,發揮所長,找到理想出路。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3X及4X。 中國歷史、物理、化學、生物、經濟、資訊與通訊科技、視覺藝術、歷史、地理、數學延伸部分<br>2. 課程重點: <br>初中:<br>- 於中文科內設立「論語」單元,每星期一節儒學課,以儒學思想教化每位學生。 <br>- 各科均設獨有的「校本調適課程」,因應學生能力給予適切教導。<br><br>高中:課程全面及多元化,科目選修具彈性,學生可自由選修2至3個選修科目和應用學習課程,包括編程、幼兒教育、科技與生活及創意媒體等科目。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秉承儒家精神-「興學育才,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全校教職員均以無私平等的愛心照顧不同類型的學生:<br>1. 尖子:<br> - 以兩位老師對一位學生的方式,重點培訓。務求令所有同學奪得更好成績。<br>2. 需要特殊教育的同學(包括有讀寫障礙、情緒或精神困擾的學生及內地來港的新移民):<br> - 由校長、臨床心理學家、社工、輔導組及訓導組老師、班主任及家長照顧,定期開會跟進這類同學在校內、校外表現。 <br> - 為有特殊需要及學習障礙的學生推行四大關顧政策:愉快學習、盡展潛能、自主升級及就業技能。
模式融合教育 學校會運用學習支援津貼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多項調適措施,包括教學調適、一對一抽離個別輔導、社交訓練、測考調適、聽取家長意見和商議學生進展的機制。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舉辦共融校園活動;及增聘人員及/或增購翻譯/傳譯服務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
家校合作 家長教師會成立多年,每年都舉辦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講座、研討會、親子旅行、聚餐及印發會訊等。此外,設手機應用程式及家長日讓家長與教師直接溝通,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及定期舉行家長委員會議。
校風 1. 本校校風淳樸,學生在校內外表現良好,深得家長、區內及外界人士讚賞,如孝順父母、拾遺不昧、探訪獨居長者、幫助老弱攜帶重物等。<br>2. 本校提倡一家精神,均視學生如子女,照顧每一位學生的需要,包括新來港學生、成績稍遜或資優學生等的需求。
學校發展計劃 1. 推動廣泛科普閱讀、跨科組STEM及科普學習活動,鞏固學生的知識基礎。<br>2. 透過儒學、生命教育及德育教育,營造校內正面的學習氛圍。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本校教職員團隊優秀,多名教職員取得碩士學位以上。其中訓導主任陳樹俊老師獲「全港傑出教師獎」,呂慧儀姑娘獲「全港傑出社工獎」,校長楊永漢博士更曾獲前教育署署長嘉許狀及現任樹仁大學副校長嘉許信。楊博士更是終身學習的表表者,獲雙博士、三碩士學位,深得教育界稱譽。
全方位學習 1. 一向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設多個課外活動,包羅中華文化、學術、藝術、體育、服務、紀律等性質的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br>2. 本校是全港首間參與香港欖球總會的合作學校計劃(School of Rugby)。<br>3. 學校積極籌辦多元化的國際交流活動,如德國交流生計劃、世界中學生音樂坊、世界水資源國際學生會議、姊妹學校計劃、美國、丹麥、印度生活體驗、內蒙古考察團、台灣考察團等,務求令學生親生感受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擴闊學生的世界觀。<br>4. 本校學生在多項本地及國際活動及比賽中屢獲殊榮,曾代表香港遠赴美國侯斯頓參加國際科學比賽奪得銅獎、香港朗誦節英語讀誦冠軍、香港英文小作家首100位、野外定向隊亦於全國大賽獲獎無數、義工隊服務時數逾千小時等......而且在制服部隊、設計、話劇、粵曲、劍擊、柔道等方面,亦有極優異的表現,成績斐然。<br>5. 設「賽馬會全方位學習基金」、「課後支援計劃」、「梁浩堂紀念基金」及每月$500交通津貼計劃等,務求令所有學生不因經濟問題而不能學校舉辦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