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重視學生兩文三語的發展,致力營造豐富的語言環境。為照顧學習的多樣性,英文科於多個級別分拆小組上課,並設課後英文補習班。初中科學科及數學科、中四理科及數學科已全面使用英語授課,並會按年逐步推展至高中各級。本校並為中一新生設立銜接課程及課後增潤班,以協助新生適應中學的學習語言。於各級設立英文詞彙自學計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強化英語語境。外籍教師任教初中英語藝術科及中六英語會話課,透過生動活潑的教學,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學校設有英語辯論隊,安排英文電子書閱讀,亦經常舉辦英語周活動及海外交流團。中英科均積極及推薦同學參加朗誦比賽,屢獲殊榮。本校設有普通話科,教授語音知識並重點培訓學生聆聽和說話能力。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1. 發展資優教育,照顧學生多樣性。<br>2. 以學生為本,推行「協同探究」教學,提升學生溝通、協作及高階思維能力。<br>3. 於課堂中融入適切的學習策略,並建立校本電子學習平台,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br>4. 透過教師共同備課、觀課、研課的專業對話,積極發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br>5. 於全校推行「自攜裝置」政策,促進及擴闊學生的學習空間。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大約60%同學修讀3X。 新高中的科目組合多元化,讓學生按能力、興趣及性向選科。<br>2. 課程重點: <br>a. 開設英語藝術科,由外籍教師教授。<br>b. 普通電腦科在常規課堂加入科技工程元素(STEM),進行專題應用學習。<br>c. 學習策略課教授記憶法、閱讀策略及摘錄筆記等技巧。<br>d. 開設生活與社會科,融合基本法教育、資源與經濟活動、社會體系及公民精神等範疇的內容。<br>e. 高中開設藝術發展科,擴闊學生在藝術範疇的視野及學習經歷。<br>f. 開設生命教育科,引導學生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增強其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和挑戰的能力。<br>g. 基督教教育課的校本課程涵蓋聖經知識、倫理、生活議題等範疇,並邀請教會傳道同工參與課堂,分享信仰及生命。<br>h. 性教育課使用「青春無悔」課程,於基督教教育課堂進行,結合基督教價值觀與性教育。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教師以協作學習為教學模式,照顧學習者的多樣性;設立資優教育小組,統籌及推動資優教育的發展;課後設拔尖補底班,以小組模式照顧學生差異。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成立「融合教育學生支援小組」,並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配合其他資源增聘額外人手,以及外購專業服務,並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不同類型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措施包括個別及小組讀寫訓練及學習支援、行為、社交及情緒管理、初中功輔班、校本言語治療及教育心理服務等。為家長及教師提供訓練,使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更能融合學校生活。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家校合作 |
透過選舉,家長以校董身分參與法團校董會;學校及家長教師會均舉辦活動聯繫家長,並設「家長教師會獎學金」,嘉許品行優良的學生;為學校提供資助,讓老師為學生選贈圖書,承傳閱讀文化。 |
校風 |
本校校風純樸,校長及教師認同基督教教育的方向,信念一致;全校教師參與訓輔工作,嚴而有愛;根據2021年校外評核:學生待人有禮,尊敬師長,純良守規,學習態度積極。他們愛護學校,熱心服務,積極參與不同崗位。同儕間相處融洽,高年級學生樂意協助學弟妹,對學校有濃厚的歸屬感。 |
學校發展計劃 |
1. 發展資優教育。<br>2. 發展生命教育。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1. 特設教師專業發展部,規劃、統籌及支援全體教師在教學及學生成長各範疇上的專業發展。<br>2. 專業發展部以Google Site創建校本網上教學專業發展網頁,為本地及外地教育工作者提供網上教學支援;舉辦PD Café分享會,分享使用電子學習工具的技巧;於教師發展日分享混合分組、資優教育、適異性教學策略等。<br>3. 教師積極求進,藉共同備課、觀課及研課,促進教學交流。<br>4. 教師專業屢獲肯定,經濟科兩位老師榮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嘉許狀;通識科老師於教育工作者聯會舉辦之優秀教師選舉中當選為2019優秀教師(教學組)。<br>5. 旅遊與款待科老師曾獲選為教育燃新的創新老師,於校內進行跨科課程設計,引入設計思維及成長思維的元素。<br>6. 參加由教育局委託香港教育大學承辦的「協助中小學規劃生命教育計劃」(2020-2022),發展生命教育。 |
全方位學習 |
1. 設「其他學習經歷」學會:按學術、興趣、體藝等類別,如德文學會、IT創新體驗團、環境捍衛隊、跆拳道班等,學生不時出外參觀,涉獵更廣。<br>2. 課後另設學術校隊、運動校隊、藝術團隊、服務團隊及制服團隊共38隊。<br>3. 本校設有體育運動推廣主任,協助推行與體育運動相關的活動、訓練及講座,推動全校師生參與運動,強身健體。<br>4. 同學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社區派菜、疫情期間網上探訪長者;高中推行「一人一服務」,培養學生服務社群、承擔責任等精神。<br>5. 舉辦各項領袖訓練活動,提升學生溝通及領導能力;為中一、中四級同學舉辦「禮賢」「敢追夢•再啟航」訓練營,讓學生重整目標,並加強他們的奮發及團隊精神。<br>6. 推廣「香港青年獎勵計劃」(AYP),培養學生挑戰自我及堅毅精神。<br>7. 周會多元化,包括學科周會、生命教育、德育及公民教育、生涯規劃、互動劇場、關心香港系列等。<br>8. 重視學生靈命追求及信仰實踐,恆常活動包括崇拜、學生團契、祈禱會、佈道會等;舉辦福音周及福音營,讓學生認識及實踐信仰生活;並招聚學生信徒成為福音天使,關愛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