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初中按學生能力安排英語課程,以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高中則開設英語授課組別,以銜接學生將來升學及發展之需要。本校更安排外籍英語教師在校園組織不同英語活動,亦為高中同學練習會話及於個別班級授課。此外,本校會在初中各科分階段增加英語元素,以銜接高中英語教學之需要。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創意,承擔,溝通,合作」是學校師生互勉之方向。學校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積極誘發學生之學習興趣,訓練學生學習探究,思考及與人相處的能力。學校積極提升學生兩文三語、數學思維、資訊科技應用、自我表達及自我學習的能力。除一般學科外,設有生活教育、價值教育科,全面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及共通能力。發展校本課程,進行各級各科的課程改革,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自2011/12學年,本校已陸續發展初中的數學、綜合科學、電腦、綜合人文科、音樂、創客教育的校本課程。本校亦重視初中的中、英、數基礎訓練,強化學習方法之鍛鍊。高中學科,則為配合學生升學需要,設有相應之文、理、商科目。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除英語課外,初中會以校本方式用英語教授綜合科學和綜合人文。<br>2. 課程重點:本校電腦科一直與時並進,建立適合同學的校本課程,如將「錄像導演」列為正規課程一部份,是項課程並會逐年檢討,讓同學緊貼社會發展。生活教育科也藉著切合校情的設計,讓同學認識香港,關心祖國,並培養同學的責任心、同理心、思考能力及溝通能力。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設拔尖增潤計劃,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增潤或輔導課程。透過教師集體備課,調適教學進度,選擇合適的教材,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 |
模式融合教育 |
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負責策劃、推行及檢視與融合教育的支援工作,制定全校參與的融合教育模式。<br>1. 全校參與及照顧學生個別差異<br>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及支援老師,聯同資深輔導老師,採用班級推動「全校參與」概念:推動班主任及科任老師共同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訂定支援措施,亦按需要邀請家長、學校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等出席個別學習計劃會議跟進支援工作。<br>2.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br>收集中一級有特殊教育需要新生的資料,以便及早識別及提供支援。<br>本校向有言語障礙的學生提供「校本言語治療師服務」,以便及早識別和適時支援,提升及改善學生的言語、溝通和社交的能力。<br>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外購服務,例如﹕社交訓練小組、藝術治療小組等,以及聘請輔導人員為學生提供適切支援。本校每年向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家長提供「學生支援摘要」,聽取家長意見和商議學生的進展。<br>3. 測考及學習調適措施<br>安排校內測考調適,如加時、放大試卷、讀屏軟件、語音轉文字軟件及口試特別安排等,並協助報考公開試的同學申請相若調適,以加強考試的公平性。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家校合作 |
長期目標: <br>1. 促進學校與家庭間的合作及聯繫,共同努力,教育學生。 <br>2. 增進家長與子女間的了解與溝通。本校設有家長義工隊,協助推廣各項活動及學校日常運作,如陸運會。家教會更與校方及學生組成監督小組,向午膳供應商及小食部之日常運作進行監管,及提供建議。<br>家教會定期更新網頁資料,提供適切資訊予家長,增加學校與家庭間的聯繫。亦設有家長資源中心,為家長們學習及相互交流的聚腳地。 |
校風 |
敢於創新,善於表達,樂於助人,關懷群體是本校期望學生應有的表現。透過各項比賽、歷奇活動、領袖訓練及服務工作等,培養學生高尚之情操。 |
學校發展計劃 |
2021-2024 年學校目標: <br>1. 關注心靈健康,提升抗逆力,學懂感恩。<br>2. 培養積極向學,促進自主學習。<br>長期目標:<br>「三綱領」:做人、做事及做學問;「四精神」:<br>承擔(commitment)、<br>溝通(communication)、<br>合作(co-operation)及<br>創意(creativity)。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觀課文化已推廣至所有科目,從而提升教學專業水平和發展優質學校教育。教師發展及培訓活動包括校本管理分享會/研討會、聯校教師發展交流、友校參觀、教學分享會及出版有關刊物等。 |
全方位學習 |
四社及50項不同類別的聯課活動及學會供學生自由參與,當中包括學術、服務、體育、音樂、戲劇、視藝及興趣小組,透過活動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及實踐全人教育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