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錦明慈善基金馬陳端喜紀念中學
馬錦明慈善基金馬陳端喜紀念中學

新界將軍澳運隆路2號

本校秉承香港路德會的辦學宗旨,按照聖經真理立場提供優質的全人教育,培養學生在靈、德、智、體、群、美六方面的均衡發展,以期他們成為榮神益人的社會棟樑。校方期望每位同學,均能以自動、自覺、自治的態度,去遵守各項校規,積極參與學習,尊敬師長,愛護學校及他人,榮神益人,愉快學習。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戎子由博士
校長 崔永浩先生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辦學團體 香港路德會有限公司
宗教 基督教
創校年份 1998
校訓 信與智 - 謙遜、關愛、勤勉、誠實
學校佔地面積 約 6,000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
學生會會費 "$30"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300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47
全校教師總人數 53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100%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50%
特殊教育培訓 32%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62%
5-9年 4%
10年或以上 34%

中一班數 3
中二班數 3
中三班數 3
中四班數 3
中五班數 3
中六班數 3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數學、普通話、中國歷史、生活與社會、生命教育、科學*、地理*、聖經、音樂*、體育、電腦*、科技與生活*、視覺藝術、設計與科技、歷史(中一及中二)*、綜合商業(中三)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數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丶中國歷史、地理、經濟、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旅遊與款待、物理、化學、生物、資訊及通訊科技、視覺藝術、音樂、體育、聖經、生命教育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語文政策 本校致力推行兩文三語的政策,在微調教學語言的框架下,本校安排初中每級部份班別推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例如:科學科、地理科、音樂科等,接觸更多英語,藉此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本校同時甚為著重學生的英語水平。此外,本校也藉著辦學團體的國際網絡,經常為學生提供學習生活化英語的機會,如境外遊學團、交流團等,均由學生負責接待工作。此外,美國各大專院校更派教師及學生義工到本校交流,推廣「國際文化校園」計劃。
學習和教學策略 本校課程根據課程發展議會所建議,提供的課程寬廣而均衡,包括多元化和專業的學科選擇,讓學生能根據能力、興趣和需要發展學業、專業和職業。同時,課程的架構開放而具彈性,能切合本校的校情,促進學生達至全人發展和培養他們終身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校成立KLA小組,小組由不同學習領域的老師組成,並有專責老師負責監察各科組的課程發展方向及內容。部分科目能加強初中課程與高中的銜接,為學生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也為中三學生提供高中課程試讀安排,配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學校的高中課程提供多元化的選科組合,學生不但可選讀應用學習科目,而且可修讀新開設的科技與生活科及旅遊與款待,有利學生的多元發展。學校提供不同的評估數據,有利各科適切運用以上資料檢視學生表現。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中國歷史、地理、經濟、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旅遊與款待、物理、化學、生物、體育、電腦與資訊科技、視覺藝術、音樂、態用學習。<br>2. 課程重點:資訊科技教育:(1)本校會實施自攜裝置(BYOD)政策,加強教學和學習的效能,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培育同學具備廿一世紀的人才素質。與此同時,我們亦會建設一個有利學生學習的環境,善用電子工具,確保每一課堂順暢且高成效,校園生活和諧有序。本校訂立可接受使用政策的目標在於確保學生在校園內正確使用電子工具、互聯網絡及通訊,使同學能成為負責任的數碼公民。(2)STEM教育:本校致力配合全球的教育趨勢,以裝備學生應對21世紀社會及全球因急速的經濟、科學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轉變和挑戰,積極在課程上作出優化。本校計劃來年增加科學科、數學科課時,釋出空間加強推動STEM教育。本校將會採用混合模式,利用過去以推動STEM教育所得的經驗及建立資源,配合專題研習方式,深化學生綜合和應用跨學科。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聘有輔導員及教育心理學家,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額外關顧,並有課程剪裁及各項輔導計劃,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此外,各科設計工作紙、課業及進行測考評估時,均會因應班本差異而作調適,以增加學習的成功感。學校安排不同程度的課後、周六及長假期之學習增潤課程及活動(尖子小組、扶中、基礎),以加強對學生的多樣性照顧。
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學習支援組成員包括校長、助理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教育心理學家、教師及副教師。支援組與學校其他科組配合及協作,一同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本校致力建立共融文化,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透過資源調配,以提供適切的支援服務,藉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及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學校因應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及各持分者的意見等,為學生提供支援。例如:副教師進行課堂支援;由駐校心理學家為有需要的學生制定個別學習計劃;也運用津貼外購專業服務給相關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如言語治療訓練、專注力小組、社交小組等。此外亦為有讀寫困難的初中學生舉辦「學業基礎訓練小組」。本校亦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測考調適,務求使有需要的同學獲得適切的支援。本校重視家校合作,已建立恒常溝通機制,透過不同渠道與家長一起商議及檢視有關支援學生的策略。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家校合作 本校家長教師會成立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一直以推動家長義工服務、促進家校合作、拓闊家長視野為主要目標。二十一年來,家長教師會籌辦了各式各樣的親子興趣班,舉辦了與協助家長培養學生成材相關的講座,舉行了讓家長、學生、老師共融相處的親子旅遊,以及建立了積極投入服務的家長義工隊。本校家長教師會將繼續努力推動良好、有效的家校發展。 
校風 校風純樸,強調品格與知識並重,尤重福音工作。初中推行不同的「學業成績提升計劃」、在課後進行中英數功課輔導及規劃活動,便是這方面工作的延伸及優化。此外,中一至中六設「雙班主任制」及在初中推行校本輔導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關顧。課後有福音小組及不同興趣班,供各級同學參加。學校又為高年班同學個別設計「公開考試成就目標」,分析強弱機危,從而設計合適的補課課程,以提高考試成績。
學校發展計劃 (1)善用資訊科技於學與教,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br>(2)推行STEM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協作和解決問題能力。<br>(3)推廣閱讀風氣,鼓勵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br>(4)全面推行基督化價值觀教育,提升學生面對成長與生活轉變和挑戰的能力。<br>(5)持續籌辦多元境內外活動,開拓世界及職場視野,促進生涯規劃的實踐。<br>(6)系統規劃課後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對學校的歸屬感。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校長領導教師專業發展組,統籌本校教師專業發展工作。學校將開展跨校/跨界別交流活動,互相觀摩學習深化跨學習領域協作。亦持續鼓勵教師參與培訓或支援服務,拓寬視野,促進同儕交流。
全方位學習 約有五十多項校隊、制服團隊及聯課活動。包括與清水灣哥爾夫球鄉村俱樂部合辦哥爾夫球課程。同學亦可在清水灣鄉村俱樂部參與風帆及網球活動。又與香港木球會合辦板球活動。學校同時舉辦不同的STEAM活動,如編程、機械人、無人機(速度與群飛)等。除此以外,學校將組織同學興建「元宇宙馬中學院」,讓同學在元宇宙學院中展示別具個人特色的NFT作品。學校恆常舉辦多項班際及社際比賽,並鼓勵同學參與不同校外比賽、成長營並遊學活動,從以拓闊學生視野,讓同學盡展所長。學校尤其著重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為學生安排許多服務社群的機會,例如「教、學、社」計劃、奮進計劃、柬埔寨義工體驗遊學等。學校由於獲國外,如美國義工隊定期到本校服務,特設生活化的學習活動,如學生擔任美國人觀光導遊、陪伴購物、接待到家中晚膳等。每年更與美國教會安排學生到美國遊學,學生住宿美國教會家庭,體驗美國文化,並在真實語境下學好英文。學校亦按香港人才清單,為同學提供課後專才培訓活動:如創意產業的錄音工程;數碼娛樂的元宇宙遊戲開發;微電影製作等,以栽培同學成為廿一世紀的香港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