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

新界將軍澳唐明街2號尚德邨

本校秉承母會「以道為宗,以德為化,以修為教,以仁為育」的辦學宗旨,推行「道化教育」,並以「明道立德」為校訓,透過品德和學業兼備的全人教育,使學生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趙耀年先生
校長 賴俊榮先生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辦學團體 香港道教聯合會
宗教 道教
創校年份 1998
校訓 明道立德
學校佔地面積 約 5,300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50"
學生會會費 "$25"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310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54
全校教師總人數 67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52%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31%
特殊教育培訓 48%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31%
5-9年 9%
10年或以上 60%

中一班數 3
中二班數 3
中三班數 4
中四班數 4
中五班數 4
中六班數 4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生活與社會、科學*、普通電腦*、歷史(中一、中三)、地理(中二、中三)、中國歷史、普通話、宗教倫理、視覺藝術、音樂、設計與科技、家政、體育、生活教育、STEAM校本課程(中三)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br>適用於非華語學生:生活與社會、科學、普通電腦、歷史(中一、中三)、地理(中二、中三)、宗教倫理、視覺藝術、音樂、設計與科技、家政、體育、生活教育、STEAM校本課程(中三)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數學*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公民與社會發展、中國歷史、歷史、地理、經濟、物理、生物、化學、宗教倫理(中四、中五)、視覺藝術、旅遊與款待、企會財、資訊及通訊科技、體育、藝術教育(中四)、生活教育、數學延伸單元二、應用學習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br>適用於非華語學生:<br>公民與社會發展、歷史(中五、中六)、經濟(中五、中六)、生物、地理(中四、中六)、應用學習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數學

語文政策 1. 推行教學語言微調政策,按學生能力於個別班別使用英語教授數學科。至於有收錄非華語學生的初中班別,非華語學生會以英語學習數學、生活與社會、科學、科學(中三生物、化學、物理)、地理、歷史、普通電腦、宗教倫理、視覺藝術、音樂、設計與科技、家政、體育、生活教育及STEM校本課程。<br>2. 三位外籍英語教師任教初中及高中英文科。<br>3. 多年來不少優秀非華語學生入讀本校,本地學生可以藉著課堂及日常接觸的機會,與非華語學生以英語溝通,對提升英語有極大幫助。
學習和教學策略 1. STEM校本課程:教導學生編程知識及技能,設計及製作智能產品。<br>2. 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致力發展電子學習及合作學習法,以提升學與教的效能。<br>3. 提升閱讀風氣:設早讀課、閱讀會、流動漂書車;舉辦好書分享、作家講座、野餐閱讀、閱讀散步等活動;推行電子閱讀計劃及跨課程閱讀計劃。<br>4. 源源創藝在圓玄計劃:從視覺藝術、音樂及設計與科技科中選修一項,深入發展個人興趣。<br>5. 每年均舉辦眾多考察及遊學活動,曾到訪英國、南韓、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及北京等,擴闊同學視野。<br>6. 初中設拔尖補底班,高中課後及長假期均需補課。<br>7. 曾參與教育局校本支援服務,分別支援中文、數學及STEM教育。又增聘輔導教師,協助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br>8. 積極與外間不同專業團體合作,為學生提供優質教學。<br>9. Wi-Fi覆蓋全校,不同學科分階段進行電子教學,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中史、文學、歷史、地理、經濟、物理、生物、化學、視藝、旅款、企財、資訊、數學延伸部分單元二、應用學習。<br>2. 課程重點:2.1 初中的中、英、數及科學科實施課程剪裁。<br>2.2 初中創新課程:STEAM校本課程、專題研習課、源源創藝在圓玄等。<br>2.3 非華語學生中文課程:因應學生能力編班、編輯不同程度的校本中文教材,全面照顧非華語學童需要。<br>2.4 於高中課程特設資源,選修科的師生比達1:10。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1. 各級推行圓玄之星計劃,透過分班安排、升學輔導、領袖培訓等措施,重點培訓,協助有關同學進一步提升學業成績,以進入大學為目標。 2. 舉行伴學計劃,在早上閱讀課時由高年級學生為學弟妹進行一對一伴讀、朗讀、抄寫、默寫及功課指導,協助他們克服對中文的恐懼,希望提高學生對學習中文的興趣。進行「喜閱寫意」賽馬會讀寫支援計劃,配合中文科課程,發展校本中文科讀寫障礙課程,以協助中一至中二被評估為讀寫障礙及學習困難的學生。
模式融合教育 1. 協助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全人發展,包括及早訂立升學與就業方向。透過舉辦不同的興趣班,協助學生發掘個人興趣及潛能;舉辦不同的職業導向課程,學習有關知識及技能及協助學生認識不同的升學及就業資訊及出路。2. 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包括非華語學生)提供適切及專業評估、支援及訓練,例如:社交小組、言語治療、職業治療、個別學習計劃會議、跨專業會議等支援計劃。此外,與教育心理學家及專家合辦工作坊為家長及教職員提供支援,提升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策略及技巧。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舉辦共融校園活動;及增聘人員及/或增購翻譯/傳譯服務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請參看英文。
家校合作 1. 本校家教會榮獲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頒授「Q嘜嘉許證書」,以表揚家校合作的成效。<br>2. 家教會設有獎學金,以鼓勵成績優異及學習有進步的學生。<br>3. 家教會提供各類型親子活動,舉辦家長興趣班,同時組織家長義工隊。<br>4. 家教會提供流感針注射服務、親子同樂日、暑期補習班和織頸巾慈善活動。<br>5. 家教會舉辦敬師活動,支持老師,體現家校合作精神。<br>6. 學校在長假期安排班主任致電家長,主動關心同學。<br>7. 學校設有「家校聯絡主任」,緊密與家長聯絡。
校風 1. 本校提倡關愛校園,連續14年獲授「關愛校園獎勵計劃─關愛校園」榮譽,曾2度榮獲「關愛校園主題大獎」(主題:「逆境無懼校園顯關愛」及「牽引共融」)。同時,亦獲得「樂繫校園獎勵計劃」榮譽獎,以及「知識連繫」、「人際連繫」、「情意連繫」特別大獎。<br>2. 透過早會、周會、班主任課、公民教育課、宗教倫理課,融合品德、公民和環境教育。<br>3. 推行「中一師生心連心計劃」,安排師生每兩周一次聚會,建立師徒制。<br>4. 設立「做得好Well Done」獎勵計劃,鼓勵各個方面表現優秀的學生。<br>5. 成立「生命守門員」、「思健精神健康大使」及社會服務隊及公益少年團,參與社區服務及慈善活動,曾榮獲「最佳學生及青年義工計畫比賽中學組冠軍」及「卓越人道校園獎」。<br>6. 每年舉辦兩次社區服務日,讓學生服務及關心自己的社區,並獲得「第一屆學校社會責任獎」及於「好人好事」表揚計劃中獲表揚。
學校發展計劃 1. 培育學生具備堅毅、責任感、尊重他人及抗逆能力的良好品行。<br>2. 透過電子學習及閱讀,強化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學與教效能。<br>3. 加強STEM教育發展,優化課程及活動,提升學生創意思維。<br>4. 積極發展表演類課外活動,並提供眾多表演平台供學生實踐所學。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本校重視教師持續專業發展,根據教育局「教師專業階梯」的指引為新入職、現職及計劃晉升的老師提供培訓及指引,致力建構「學習及進步型」教師團隊。計劃包括:<br>1. 設立啟導教師制度、同儕觀課交流、學習圈、教學成效調查等計劃,提升專業。<br>2. 每年安排三次教師發展日,拓展老師視野。<br>3. 組織境外教育考察活動,到訪北京、上海、蘇州、廣州、深圳及新加坡等地,積極建立持續進修、終身學習的文化。<br>4. 本校教師培訓規劃完善,多次獲教育局邀請分享。
全方位學習 1. 近50個學會及興趣小組,主要分為:學術、服務、興趣及體育。尤以划艇隊、單車隊、雜耍班、魔術學會、流行樂隊、節奏口技班、跆拳道、花式跳繩最具特色;服務團隊有:航空青年團、民安隊、女童軍、社會服務及公益少年團;多個活動由專業導師及外聘教練主持;設立「活動課」,配合新高中學制的推行。<br>2. 獲邀參與「奧夢成真─奧翔計劃」,安排香港田徑代表隊成員定期到校訓練本校田徑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