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香港柴灣翠灣街22號

透過嚴謹的管教,深切的個別關懷,培養學生對生命抱積極態度,對自己有進取要求;能自重、自愛、自信,及尊重別人。讓學生有機會發揮個人潛能。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蕭偉樂博士
校長 何秀賢女士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辦學團體 中華回教博愛社
宗教 伊斯蘭教
創校年份 1997
校訓 博學愛群
學校佔地面積 約 8,000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30"
學生會會費 "$10"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45
全校教師總人數 58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74%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35%
特殊教育培訓 30%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41%
5-9年 10%
10年或以上 49%

中一班數 3
中二班數 3
中三班數 3
中四班數 3
中五班數 3
中六班數 3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包括中國語文、中國歷史及普通話) <br>只適用於華語學生:<br>(生活與社會*、數學*、電腦*、綜合科學*、科技與生活(中一至中二)*、策略與管理(中三)*、宗教*、體育*)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音樂、視覺藝術<br>只適用於非華語學生:<br>(生活與社會、數學、電腦、綜合科學、科技與生活(中一至中二)、策略與管理(中三)、宗教、體育)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烏都語、尼泊爾語、阿拉伯語、普通話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數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世史、「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資訊及通訊科技、生物、物理、化學、文憑試體育、視藝、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應用學習、宗教、體育、生命教育

語文政策 中一至中六學生因應學生的能力及需要,安排華語及非華語學生分組上課。為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學生在校只可使用廣東話及英語作為溝通語言。
學習和教學策略 1. 本校注重學生中及英文語文發展,安排閱讀計劃(包括線上及實體閱讀物),積極培養學生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校圖書館藏書量超過三萬本。<br>2. 為加強學生競爭力,本校開辨其他語文給學生作為選修課程,如普通話、烏都語文、尼泊爾文、阿拉伯文等。<br>3. 培育同學成為主動的終身學習者。<br>4. 培育同學有正向價值及積極人生觀。<br>5. 為加強學與教效能及增加學習趣味,本校成功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資助,於本學年更換全校課室及特別室白板及黑板為電子白板。<br>6. 為提升學生學業成績,本校於課後安排不同功課輔導班及補習班給有需要學生,費用全免。<br>7. 本校著重學生全人發展,開設不同課外活動給學生參加,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及義工服務。<br>8. 為加強學生的解難能力及新科技技能,本校重新編製電腦科和科技與生活課程,並加入不少STEM元素,重新裝修電腦室為資訊科技教室(IT Lab)。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3X。 除了文憑試科目外,本校亦提供應用學習科目給學生選擇,例如職業英語。<br>2. 課程重點:課程調適、適異教學、多元感官學習、多元智能策略、合作學習、分層課業及朋輩輔導等以照顧學生需要、興趣及能力的多樣性、資訊科技教育、共通能力的培養、推廣正面價值觀和態度、應用學習及其他學習經歷等。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透過建立良好校風,親切的人際網絡,互相尊重和關懷,確認多元智能的存在,令每位學生均有機會能在學校一展所長。
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重視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宗旨,為配合教育局和社會要求,特別成立學生支援小組,當中的成員包括副校長,統籌教師,各科的科任老師,社工及教學助理。<br>我們的團隊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外購服務,語言治療服務、社交訓練、讀寫訓練和專注力訓練等,並聘請教學助理,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支援。<br>學校亦舉行不同類型的共融活動,全面推廣校園共融文化,並組成義工隊。同時亦與教育局及校本教育心理學家緊密協作,定期進行個別會議及學生評估。在家校合作方面,學校設有恆常機制,適時與家長聯絡,匯報學生的進展及學習成效。<br>另外,更為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校內考試調適及向考評局申請相關公開考試的特別安排,用以協助同學在公開試中得到更大的公平性。<br>學校亦安排教師接受各項特殊教育培訓課程及參加研討會,以提升校內教師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專業能力。此外,校方定期向全體教師發放融合教育資訊,分享有關的理念和教學建議,也舉辦專題講座,加強教師對融合教育的認識並落實照顧各類型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舉辦共融校園活動;及增聘人員及/或增購翻譯/傳譯服務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
家校合作 本校的家長教師會已成立二十六年。多年來家長教師會舉辦各類型活動,包括戶外旅行、教育工作坊、家長聊天室等。此外,亦因應學生來自各區而舉辦分區家長會。
校風 1. 本校非常注重學生的關顧,設有培育組推行訓輔合一政策,以全面關顧學生成長。<br>2. 中一至中六各班設雙班主任,給予學生加倍的關顧。班主任的辦公室與他們的學生設置在同一樓層,使老師與學生有更緊密的接觸,方便照顧。另設級組,透過正規及非正規會議,處理學生訓輔問題,並組織級組活動及比賽,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及培養良好習慣及行為。 <br>3. 本校著重發揮學生個人潛能,設有學生會及超過40個課外活動小組。本校亦與區內多個社會服務機構合作推行不同活動,讓學生能分享社區資源外,更可於課餘時間投入社區生活。
學校發展計劃 1. 管理及組織<br>   1.1 強化教師的領導能力    <br>2. 學與教<br>   2.1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br>   2.2 延展學生各方各面的潛能 <br>3. 學生支援<br>   3.1 促進學生自我認識及自尊自重<br>   3.2 培養學生關懷社區及學校<br>   3.3 培育學生對公民及國民身份的認同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本校經常鼓勵老師參加不同教師培訓,以加強其學與教效能及學生支援的範疇。
全方位學習 有超過40個學會及活動小組。包括學術、文藝、興趣、體育及服務各類別。特別著重發展服務活動及領袖生訓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