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1. 本校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旨在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成效;<br>2. 為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本校聘有外籍英語教師,並透過英文閱讀計劃、初中各級每科均自編50-70個中、英詞語供學生學習,大部分科目輔設額外英語試題;<br>3. 加強寫作訓練、朗誦比賽、唱歌學英文、普通話說故事、心獅電視台播放等活動,致力落實「兩文三語」政策;<br>4. 安排學生修讀校外公開考試課程,例如:聖三一英語、IELTS等,並同時資助學生參與相關課程的公開考試;<br>5. 與外間機構SolidMemory合作,透過網上電子平台,讓學生善用課堂及課餘時間,學習英文詞彙;<br>6. 本校有2名外籍英語老師,除了參與課堂,課餘時,駐守英語學習中心;<br>7. 英語戲劇加強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每學年均會參與比賽及於畢業禮當天表演。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1. 課前預習,並透過堂課及筆記來鞏固所學;<br>2. 善用網上學習平台進行自學;高中設自由選科機制,讓學生按能力及興趣修讀3個選修科目;<br>3. 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學習,以鞏固所學;<br>4. 透過多樣化的課堂教學,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務求在公開考試的成績能更進一步。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學生在中六級時可申請退修一科選修科。<br>2. 課程重點:學生能按個人興趣及能力選擇不同的選科組合。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於2019年開始轉入學習支援津貼的融合教育計劃,為有特殊需要學生提供適切的教育服務。 |
模式融合教育 |
學生支援小組轄下的融合教育組主要包括校長(顧問),副校長、學生事務主任、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訓輔導主任,中、英、數科主任、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等。 學校現時有多位支援老師及助理輔導員跟進各類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並透過調撥資源購買多元活動服務予相關學生,提升他們的生活技巧及生涯規劃。<br>學校進一步在分班及課程設計上作出調適,配合學生特質所需。除鼓勵教師參加教育局舉辦的相關課程外,更於校內提供校本方式進修課程,改進教師在學與教及學生輔導方面的技巧,並重視家校攜手合作,讓家長掌握其子女在校學習的進度。此外,本校亦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適切的協助,加強學習成效。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協助非華語生報讀應用學習中文課程及應考不同的中文科公開考試。 |
家校合作 |
本校致力培養和諧的師生關係、提升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家教會為家長製作家長手冊及會訊;籌辧各類家長講座及家長教師活動,提升家長管教的能力。 |
校風 |
本校校風純樸。由青年協會提供兩位駐校社工服務,並由10多位資深教師組成訓輔組和生活教育組等,推行多項訓輔計劃,如「領袖生計劃」、「中一導師制」、「獅子會人」獎勵計劃、「班級經營計劃」及「大哥姐計劃」等,讓學生融入校園生活及提升自我形象。 |
學校發展計劃 |
1. 教得好 — 深化專業階梯 樹立優秀楷模<br>2. 學得好 — 優化課堂質素 強化學習成效<br>3. 品德好 — 提升品德素養 建立正面價值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1. 以共同備課及同儕觀課促進教學心得交流分享,共建專業素養;<br>2. 學校重視各層級的教師專業培訓,各同事積極參與校內及校外各式培訓課程及研討會,配合學生需要;<br>3. 吸納不同退休校長的寶貴經驗,提升教學成效及發展正向生命教育。 |
全方位學習 |
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從實際體驗中學習,這有助他們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實現全人發展的目標和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2022/2023年度,老師曾帶領學生參與北京考察團「高鐵青年號」交流團、廣州姊妹學校交流團、青海交流團、珠海航天科技交流團、2023深港青少年思源之旅夏令營等。另資助學生參加獅子會境外英語交流營及英語沉浸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