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1. 初中語文政策著重訓練學生適應升讀高中後主要以英語授課的情況而設計的。由2022/23學年起,中一及中二所有班別的數學及綜合科學科均以英語教授,部份班別則以英文教授地理、電腦、生活與社會等學科;即使是術科,也會派發英文講義。<br>2. 由2012-13學年起,本校於高中階段增設以英語教授地理、經濟、世史之班別。每循環周設有說英語日,以獎品鼓勵同學多說英語。<br>3. 本校同時積極發展中文及普通話的基礎。初中亦設立校本文言文課程,以便學生切合文憑試的需要。然而,本校不會有"普教中"。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1. 推行英語銜接計劃,利便同學於高中改用英文作為學習語言; <br>2. 恆常地要求學生先行備課;<br>3. 要求學生進行學習反思,並為自己的學習設下階段性的目標; <br>4. 教師同儕觀課及觀簿; <br>5. 參與香港教育城的「悅讀計劃」,透過網上讀書會、閱讀約章及其他閱讀獎勵計劃以鼓勵學生時刻爭取閱讀機會; <br>6. 傾斜資源以獎勵取得進步的同學;<br>7. 推行「自主學習計劃」;<br>8. 成績表內各科設有「學習態度」等級;<br>9. 恆常獎勵計劃,每一課節均嘉許有良好表現的學生。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3X及4X。 本校會為個別有需要的同學提供應用學習課程。尖子同學亦可以同時修讀3-4個選修科。<br>2. 課程重點: <br> a. 生命及健康教育:涵蓋德育教育、公民教育、性教育、升學及就業輔導;<br> b. 各級設立大量保底課程;<br> c. 高中年級恆常大量補課;<br> d. 聘用尖子舊生,為公開試班學生額外補課;<br> e. 電腦科教授虛擬實境;<br> f. 同時設立課堂內外之其他學習經歷。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設有機制照顧學生的特殊學習需要。大部份學科均有進行分組活動以照顧學習差異。小組組長需帶領學習活動,並指導能力較差的同學學習。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成立學生支援組,成員包括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校本教育心理學家、校本言語治療師、學科老師、學校輔導員、社工及教學助理,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本校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及其他校內外資源,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援,包括社交訓練小組、小組及個別輔導、課後學習輔導等。我們亦透過課程設計、多元化教學策略、優化分層課業、功課及測考調適等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提升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成效。此外,本組亦為有較嚴重學習、情緒、社交困難的學生提供「個別學習計劃」。為及早識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本校設定轉介機制,亦與教育局及校本教育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緊密協作,定期進行個別會議及學生評估。本校重視家校合作,並已建立恆常溝通機制,透過學生支援摘要、面談及電子平台與家長商議和檢視學生的支援策略及成效。校本言語治療師亦定期與家長聯絡,了解其子女的言語問題及支援方法,提供專業意見。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家校合作 |
以家教會活動作為平台,方便家長互相學習家庭教育之技巧。校董會設立家長代表。設立家教會獎學金,獎勵優秀同學。 |
校風 |
本校老師經常在本區內巡邏,避免學生受校外不良人士滋擾。強調家校合作。初中學生必須參加義工服務。本校尖子學生回校為學弟學妹補習。<br>我們希望學生在畢業時在以下四方面得到良好發展:領導才能、品德、學問、自律。 |
學校發展計劃 |
1. 培養良好學習態度。<br>2. 培養同學積極正面的價值觀。<br>3. 提升全校以英文作為教學語言的課堂的比例。<br>4. 已獲香港賽馬會撥款1億2千8佰零8萬興建一座室內暖水游泳館,工程幾近完成,2024年可啟用。計劃中的游泳館設有一主池,長25米,共10條線道,並附設一預備池,長15米,共5條線道。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師徒制的新入職老師啟導計劃、教師專業發展分享會、教師發展日。 |
全方位學習 |
本校之課外活動在適應將來全球化及多元化社會的前提下,著重以學生為本的方向策劃多元潛能及整全發展之成長課程,學習主題內容為「能力的訓練」和「素質的培養」,透過設立週五活動日及70個學會、級會、四社、班會、聯課及制服隊伍等媒介付諸實踐,並引進非學術評估機制作檢視學生表現之用。<br>本校尤著重義工服務,成立了鄰舍服務隊,逾半同學參加。疫情前全年服務時數約4000小時。<br>除了一般中學常設之課外活動外,本校另設有足毽隊,柔道隊及射箭隊。辦學團體將於本校校舍附近完成興建室內游泳池,預料本校會開設學校泳隊。<br>另外,設立全校活動日,透過日營提供更多聯課活動。<br>領袖訓練營則提升同學之領袖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