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學校重視培育學生兩文三語發展,在初中各級,數學、綜合科學、普通電腦、社會科學(地理、公民、經濟與社會)科,按學生能力編配,分別用英語或輔以英語延展教學活動授課,讓學生能銜接新高中英語教授的文、理學科。初中設有普通話中文教學,延展學生語言潛能。學校致力優化語文氛圍,使用英語、普通話宣佈。各級設中、英、數課後拔尖及鞏固班;善用持續評估(基準)以了解學生語文水平,提供合適支援,提升學生語文能力。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發展電子教室(iClass),利用電子白板,電子學習平台,增加課堂互動及課後師生的交流學習。榮獲2007年度「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以及2017年度香港大學頒發「國際傑出電子教學獎」(STEM)金獎,反映老師的專業精神和卓越才能。多次獲教育局邀請合作發展校本課程及種籽計劃。學校有系統地聯繫不同的學習經歷,著重培養共通能力、態度和正確價值觀,為學生提供全面而均衡的發展。透過全方位閱讀獎勵計劃、比賽、書展、作家講座及出版學生作品,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圖書館設閱讀大使、讀書龍虎榜、電子圖書閱讀計劃、新書推介及電腦平台Library Master,讓學生親身體會閱讀價值。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選修科:物理、化學、生物、資訊科技、數學(一、二)歷史、中史、地理、經濟、視藝、旅款。部份英語教學。<br>2. 課程重點:為了照顧不同的學習需要,學校發展不同學習領域的校本課程,利用資訊科技教學,設計分層課業,以提供優質教育。除此,也豐富學生的其他學習經歷,提供社會服務和生涯規劃的活動,鼓勵同學參加。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透過不同的範式、校本課程的設計和學習的經歷,協助學生建構知識、態度和技能。初中及高中設中文、英語及數學拔尖課程,以發揮學生潛能。此外,課後設初中中文、英文及數學鞏固班,以鞏固學生的基礎能力。各科的校本課程、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學習平台的引入,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多元的學習機會和模式。學校致力發展融合教育,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成立學生支援小組,以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校方會定期向全體教師發放融合教育資訊,分享有關的理念和教學建議;同時按需要舉辦專題講座,加強教師對融合教育的認識,並安排教師報讀融合教育相關的課程,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本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援,包括聘請融合教育輔導員,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支援;同時透過教育局、非政府組織及外購音樂及藝術治療等服務,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訓練。我們亦透過課程設計、多元化教學策略、優化分層課業、功課及測考調適、輔導老師定期會晤學生等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提升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成效及個人成長。為及早識別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本校於中一新生註冊日,透過通告、教師觀察及與家長交流等,以能提供適時的支援。本校亦與教育局、校本教育心理學家及校本言語治療師等專業人士緊密協作,定期進行個別會議及學生評估。支援小組建立恆常溝通機制,因應需要與家長聯絡,並透過校本支援紀錄表,讓家長了解子女的情況,共同支援他們的學習和成長。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家校合作 |
1. 定期舉辦家長教育講座、親子工作坊,以交流及提升管教技巧;<br>2. 籌辦家校聯誼活動,如親子旅行,增進家校溝通,建立和諧親子關係;<br>3. 歡迎家長與學校共同商討及決策與學生福利有關的事宜。 |
校風 |
學生品學兼備,校風嚴謹純樸。學校訓輔合一,先管後教,每級設學習行動組,聯繫各級班主任、訓輔導老師,加強對學生的支援。又發展朋輩輔導,拓展領袖訓練,重視家校合作。歷年獲得關愛校園計劃榮譽學校的榮譽。 |
學校發展計劃 |
1. 自主學習展潛能,拓展視野探新知;<br>2. 承傳前賢創新路,專業交流教學長;<br>3. 學習方濟十美德,培養若瑟人素質。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學校安排「教師專業發展時段」、共同備課節、同儕觀課、協作教學等,銳意推動教師專業交流;又與大專院校及教育團體等緊密聯繫,引進教學新思維,擴闊教師視野。 |
全方位學習 |
學校重視全人發展,除了多姿多采的學會活動,還有天主教同學會、制服隊伍、義工隊伍等等。在領袖訓練方面,學校致力發掘學生潛能,如學生會及各類領袖生,均為學生提供一展所長的機會。在體藝方面,學校設有不同的學會、制服隊伍、球隊及合唱團。此外,學校又經常舉辦學術活動,例如講座、書展及英語話劇等。各學習範疇亦設學習特區(Study Block),透過專題研習探究及互動教學,令學習充滿趣味。學生又積極參與校外比賽及內地、海外交流團,以增廣見聞,拓闊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