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實行母語教學,以中文為主要授課語言。校內聘有一名英語外籍老師,協助學生有效學習英語。學校透過校本課程、跨科組協作、英語辯論、朗讀比賽及普通話活動等,致力落實「兩文三語」的政策。<br>學校亦會經常舉辦英語拔尖補底及會話班,協助學生提升英語水平。<br>逢星期二及四設英語早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課程政策: <br>1. 著重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參照教育局八大學習領域的課程綱要,並涵蓋「課程改革」四個關鍵項目,以中央課程架構為基礎,制訂校本課程; <br>2. 採用課程統整和聯課活動以加強教學效能。<br>3. 透過電子閱讀(Hyread)、閱讀課、老師及學生好書推介、個人借書龍虎榜、校內十本好書選舉、班際壁報比賽、閱讀標語創作比賽及科本推廣閱讀計劃等,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br>4. 透過資訊科技教學,培養學生自主自學的精神。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及3X。 選修包括生物,物理,化學,旅遊與款待,設計及應用科技,歷史,中國歷史,視覺藝術,資訊及通訊科技等。<br>2. 課程重點:各級設有週會,其中會安排講座,工作坊,外出活動等,以增潤學生的校內學習。為配合新高中課程,學校推展「其他學習經歷」及「應用學習」等項目,讓學生能體現另類的學習經驗,並為其學習歷程檔案加添內容。初中設專題研習,訓練及培養學生有關的技巧和基礎。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中一級根據編班試成績按能力分班,以求全面照顧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亦會因應學生的能力差異,於初中開辦課後學習支援小組,拔尖補底及各式能力訓練班,以鞏固或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本校老師亦於課餘及假期替中四至中六同學進行補課,溫故知新。<br>學校亦設專責小組,支援非華語,有特殊學習需要及新來港的學生,以小組聚會,校內外活動,心理及情緒輔導,英語或中文學習班等項目,照顧不同類別的同學。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設有學習支援組,專責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小組由一位老師及三位社工組成,專門為有需要的同學提供拔尖補底課程,教學及評估調適,輔導,社交訓練,言語治療,個別學習計劃,教育心理學家評估及諮詢,面見家長及試前溫習等服務。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本校設有家長教師會及家長義工隊,為學校提供額外支援,協助學校發展。學校及家教會亦會經常舉辦活動如講座、家長會、茶會及旅行等,以促進彼此的交流和溝通,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關係,加強學生與家長對學校的歸屬感。<br>家長義工經常協助學校籌辦校服回收等環保活動,亦會到校試飯,監察飯商的午膳品質,並會於家教會舉辦功課輔導班期間,幫忙巡邏及管理學生秩序。 |
校風 |
本校校風純樸,紀律嚴謹。老師本著嚴而有愛的精神教導學生。學校致力營造關愛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的個人品格及建立自信,促進個人成長。支援項目包括: <br>1. 各級「班級經營」計劃:透過「中一起動課程」、「共創成長路」、領袖培訓、義工服務、班級聯誼及雙班主任制等,讓學生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有龐大的支援網絡,確立正確的方向; <br>2. 「歷奇輔導」、「小組輔導」:支援全校同學面對學習及成長的挑戰; <br>3. 實行訓輔合一的模式培育學生; <br>4. 宗教培育及事務組推行「早會」、「月會」活動,培育學生在靈性方面的成長。 |
學校發展計劃 |
1. 建立全校參與的訓輔文化,培養良好校風;促進學生個人成長,鼓勵學生在課外活動、領袖培訓的發展; <br>2. 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和能力;積極推動學生學習; <br>3. 發展校本專業學術交流;<br>4. 發展特色課程,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是學校發展重點之一,本年推行的措施包括: <br>1. 鼓勵教師因應學校發展需要,參與各項專業發展研討會及工作坊; <br>2. 推行觀課學習文化,提升教學效能。 |
全方位學習 |
本校課外活動多姿多彩,分為興趣性、學術性、體育性、宗教性及服務性等,合共十餘項,如田徑隊、游泳隊、籃球隊、排球隊、飛鏢隊、飛盤隊、童軍、樂訊團、合唱團、電腦學會、天文學會、領袖訓練及義工服務小組等。另外學校亦舉辦大型活動如陸運會、旅行、歌唱比賽、元天All Star,才藝表演,社際及班際比賽等,讓學生發揮潛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