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1. 課程設計多元化,提供普通話及英語學習機會以裝備國際現代人才的需要。中一至中三每級部份學生數學及科學科以英語授課,以銜接高中及大學英語學習需要。<br>2. 以英語教學的科目,課堂語言、基本教科書、課業習作及學生評估都以英語為主。<br>3. 其他課程設計以母語為主軸,輔以英語詞彙或以英語重溫概念,培訓學生溝通、理解及思辯能力。<br>4. 學校著重兩文三語、英文及普通話早會、校內外語文活動及比賽、語言大使計劃、語文周、閱讀計劃、與內地及外地語文教師接觸等形式,提供豐富語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透過課程規劃,給學生製造豐富的學習經歷,運用社區資源讓學生透過實境式環境進行各科學習,使其在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有裨益。各科訂定核心及延伸課程以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多樣性。積極善用資訊科技的優勢,採用混合模式電子教學及促進學習的評估,務求令教師在教學上更能聚焦,跟進學生學習上更具成效。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 選修科目組合包括文,理,商科及應用學習課。<br><br>2. 課程重點:設英語拼音教學法,並將英語藝術融入課堂之中,既互動又提升學習動機。學務委員會因應學校發展、學生需要及教育趨勢檢視及釐定正規及非正規課程。初中設宗教及道德教育、心靈教育及生活教育課程,以正規課程推行全人教育。校本輔導教學組協調初中輔導班課程的推行。<br><br>以「興趣、參與、有意義」的原則設計課程,課堂以學生為學習主導,鼓勵學生積極投入高度參與。本校按學生能力編班和分組,推行小班教學因材施教。<br>高中選科方面,除核心科目外,於12選修科目中選2科(2X)或因應學生需要選修3X。優化高中核心科目,為學生創造空間,提供藝術創意、生涯規劃、跨學科閱讀、其他學習經歷等課程。不設文、理、商科的界限,讓學生按興趣及能力選修不同科目。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教區教育心理學家及駐校社工提供專業支援;設立融合教育小組專責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校本輔導教學小組協調各科目支援輔導班學生學習的措施。 |
模式融合教育 |
三層支援模式<br>有關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程度都不盡相同;因此,支援的程度亦因人而異。本校採用三層支援模式,因應學生不同的需要而提供適切的支援。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家長教師會歷史悠久,不少家長是本校校友。每年出版校訊和舉辦家長講座及興趣班、親子旅行、級際家長茶聚等活動,加強對家教會的投入感及認同感,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 |
校風 |
為實踐「訓輔合一」的理念,成立「學生成長及發展組」,透過全校老師積極參與,推行全人關愛教育。處理學生個人成長、學業或家庭問題時,除了懲處,適當的輔導更能引導學生改過向善。本校推動宗教培育,讓學生常懷愛心,培養及發展正面價值觀和多元潛能。學校設有領袖生、學長及學生會等組識,培育服務社群及自治能力。為支援多元化學習,初中行雙班主任制及留校午膳制。我們為鼓勵在運動、音樂、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服務、領導才能或學業方面表現優異的學生,提供完備而豐厚的獎學金計劃。 |
學校發展計劃 |
1. 深化價值教育。<br>2. 提升學與教成效。<br>3. 推動混合模式電子教學。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鼓勵教師持續專業發展,提昇專業知識及能力。透過評核性觀課及發展性考績制度,提昇教職員的專業質素。 |
全方位學習 |
學校著重全人發展,利用不同活動訓練同學人際關係、多元智能及領袖特質。逢星期五設活動課,提供五十多項活動,性質包括體藝、音樂、興趣、服務及創意等。日常更提供短期訓練班、文化觀賞、參觀及到外地交流等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