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中學
德蘭中學

九龍何文田常盛街21號

實踐天主教全人教育的辦學理想,以五育及靈育為本,雙語並重,訓練學生成為獨立和自主的學習者,建立積極及正確的人生觀,貢獻社會,勉力實踐「慎思明辨」的校訓。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劉富根神父
校長 葉妙顏女士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辦學團體 天主教香港教區
宗教 天主教
創校年份 1978
校訓 慎思明辨
學校佔地面積 約 5,500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200(新生適用)
學生會會費 -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310 非標準項目收費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58
全校教師總人數 60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98%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73%
特殊教育培訓 60%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10%
5-9年 7%
10年或以上 83%

中一班數 4
中二班數 4
中三班數 4
中四班數 4
中五班數 4
中六班數 4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普通話(中一至中二)、中國歷史、生活與社會*、科學*(中一至中二)、歷史*、地理*、科技與生活*、宗教教育*、視覺藝術*、資訊及通訊科技*、基本商業*(中三)、音樂*、體育*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數學、科學(中三物理、化學、生物)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公民與社會發展、中國歷史、歷史、地理、經濟、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視覺藝術、倫理與宗教、旅遊與款待、宗教教育及體育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及數學延伸部分單元一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語文政策 學校致力營造英語學習環境,推行全校英語學習模式。中一至中六級數學科及初中科學科部分單元會採用英語授課。除中國語文、中國歷史及普通話科,各科均教授與學科相關的英文詞彙及運用,評估中也必加入英文考核部分。中一至中二設普通話。學校舉辦外語班,提升學生其他語文能力。
學習和教學策略 1. 培養學生做筆記及運用合適的學習工具,以鞏固自學技能。<br>2. 進行學習模式評估,讓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的模式,同時亦使老師能因應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調適教學策略及課業,以提升學與教的效能。<br>3. 運用多元化課堂互動學習的模式及推行電子教學,提升學習的興趣及效能。<br>4. 全校推行跨學科閱讀計劃及親子閱讀計劃,鞏固學習的基礎。<br>5. 透過持續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定期檢視學習成效,提升學習的能量。<br>6. 善用測考數據分析和成績追蹤回饋學與教。<br>7. 學與教委員會定期檢討校內課程及教學法,並按照學校發展的現況、課程改革的方向和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設計適合學生興趣和能力的課程,以及探討和實施有效的教學與評估方法。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及3X。 中史、歷史、地理、旅款、倫宗、經濟、企會財、物理、生物、化學、健社、視藝。<br>2. 課程重點:- 課程加入資優教育元素,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及幫助學生發揮潛能。<br>- 初中及高中課程緊密連繫及銜接。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學校設有學生支援組,由富經驗的老師,以跨專業團隊的模式,照顧資優及有其他學習需要的學生。透過檢視評估數據和老師的觀察,及早識別學生不同方面的天賦或困難,讓學校作出課業調適、測考支援、適當培訓和專業介入,以發揮學生的潛能和協助學生排除困難,從而提升學業成績、體藝表現以及領導才能。中一至中六級依據學生能力編班分組上課,照顧不同學習需要。除於課堂上加入個人及社交能力、高層次思維技巧,以及創造力三大資優教育元素外,亦於課堂以外時間進行延伸課程。至於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學校會參照考評局的規定,為其作出特別測考安排。
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以提升其學習能力,並全力營造關愛校園共融文化。學生支援組由副校長(學與教)帶領,成員包括副校長(校風及學生支援)、學生支援組主任、培育組主任、教務主任、兩位協助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老師,另有一名教育心理學家、兩名社工、兩名輔導員及一名助理。學校靈活使用『學習支援津貼』及『有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增聘額外人手,包括兩名輔導員及一名助理,亦會外購專業服務,從而加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社交技巧。學校同時亦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評估調適,又為個別學生舉行學習計劃會議,透過跨專業會議幫助學生設計具體而有效的支援計劃。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按學生的學習能力報考不同考試;安排合適的學生擔任領袖生
家校合作 有清晰明確的家校合作政策,透過家長通告、家校流動程式、校園通訊、家教會會訊、校務概覽、校訊、家長日等不同活動與家長保持聯繫,家教會更透過多元化的活動,加強家校合作。此外,亦有家長擔任法團校董會家長校董,參與學校事務。
校風 教職員、學生及家長信念一致,彼此信任,學校關愛文化濃厚,師生團結共融,和諧共處。
學校發展計劃 自信力學,提升學習效能;盡責守規,踐行福音精神。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1. 進行同儕觀課,讓教師互相交流教學心得。<br>2. 舉辦電子學習培訓工作坊,幫助教師熟習各種電子學習應用程式,並為教師舉行教學影片製作工作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br>3. 舉辦心靈教育工作坊,給予教師在工作上所需的支援。
全方位學習 由學生會、4社帶領24個學會、6個服務性團體及20多個興趣小組策劃活動,分為靈性培育、學術、文化/康樂、體育及服務五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