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的課堂學習語言規定除中文及中史外,其餘所有學科均以英語授課。學生須以英語作為校園生活語言,所有學校集會、大型聚會及儀式、典禮等則採用英語及普通話。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我們致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重視高階思維訓練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主動學習,並透過探究式的專題研習的學習模式,以強化學生的九種共通能力。在課堂上,為了增強教與學的交流互動,我們採取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策略,如進行小組活動及討論。本校已廣泛採用混合式教學及電子學習。此外,每個學科利用各種評核數據檢視及修訂課程和評核設計,旨在讓學生達到更理想的表現。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3X及4X。 本校提供超過100個課程組合給予高中生選修。<br>2. 課程重點:為了響應新高中的教育理念,我們已於初中發展出一套校本課程。本校在校本課程設計及評核設計上適當地運用調適,既可配合校情,同時亦兼顧學生的特別需要和發展他們的潛能。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每個學科均採取不同的教與學策略,以期照顧有不同學習能力、需要及學習風格的學生。 |
模式融合教育 |
學生支援小組為資優學生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其成員包括學與教務組主任,學生支援小組統籌主任,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和包括英文、中文、數學、綜合科學和視覺藝術的學科老師。本校運用各種資源,包括學習支援津貼、多元學習津貼及有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 ,培養學生在不同學科中的才能,其中一些校本的資優課程包括數學拔尖課程、科學競賽、時裝秀、藝術家駐場計劃等。資優學生亦代表本校參加由大專院校舉辦的多項資優課程及比賽。本校亦致力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及有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學生,包括及早識別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與不同組別(如教師、家長、輔導小組、學校社工、教育心理學家、校本言語治療師及教育局人員)合作;提供特別考試安排;為中一至中六同學提供校本學科增強課程;由中三至中五同學為低年級學生提供功課輔導的課後學習支援中心和言語治療。學生支援小組亦舉辦全校共融活動,以促進學生的共融文化。另外亦安排教師接受特殊教育課程及研討會,以提高教師照顧學習差異的專業能力。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本校為他們舉辦暑期銜接課程和伴讀計劃等,以幫助他們順利融入學校生活,愉悅地學習。本校也為學生報考及準備應付國際認可的語文考試。 |
家校合作 |
本校通過家長教師會,提升家校合作,讓同學得到全面的支援,在愉快中學習、成長。家長教師會的五個執行小組:文康組、培育組、出版及傳訊組、學校服務組及福利組,每年均舉辦講座、工作坊、陸運會的親子障礙賽及親子旅行;並組織義工隊,在中一午膳、生果日及聖誕聯歡會中提供服務。 |
校風 |
本校旨在培育學生有廣闊的胸襟、高遠的視野、正確的道德及宗教價值觀以及樂於助人的精神。 |
學校發展計劃 |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秉承會祖聖瑪大肋納的仁愛精神辦學,致力鼓勵學生心懷謙卑,仁民愛物,為大眾服務,貢獻社群。本校以發展全人教育為宗旨,讓學生在學業、道德及靈修各方面得到均衡的培育,自重愛人。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本校鼓勵老師根據個人及學校需要,制定個人專業發展計劃。此外,本校還成立了一個專責小組,負責統籌校本培訓工作坊及專業講座等。 |
全方位學習 |
按學術、興趣與體藝、社會服務及宗教四大類設立超過20個學會及興趣小組,而學生會及四社則負責統籌全校課外活動,個別學科如中、英文科、體育、音樂、數學等亦會組織學生參與校際比賽及舉辦不同課外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