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推行母語教學,同時加強英語的訓練,在初中各科推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又在英文課引入英文拼音,並在課餘為學生舉辦不同的英語班及英語活動以加強同學英語會話之訓練。在週會中進行學生英語短講,又鼓勵學生參加朗誦、演講、辯論等活動,以加強學生兩文三語之能力。設有英語自學中心,方便同學透過自學以提高英文成績。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1. 推行小班教學:在初中按學生能力推行小班教學,以增加學生課堂互動的機會及加強對學生的個別照顧。<br>2. 善用網上學習平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br>3. 透過預習引發同學的學習動機及培養同學良好的學習態度;<br>4. 重視課堂教學之質素,推行同儕觀課及集體備課,以提高老師的教學效果;<br>5. 推行全方位學習及專題研習,並透過參觀、考察等活動以豐富同學之學識及發展九種共通能力;<br>6. 推行境外交流考察活動以擴闊同學的視野,2022-2023學年安排學生到韓國首爾、台灣、桂林、廣州等進行實地交流體驗,出團人數超過200人。2023-2024學年將到日本沖繩、鄭州、洛陽、武漢、韶關、廈門及南沙等地考察,拓寬視野。<br>7. 在初中設立多元化的課程,使同學可接觸不同的學科,並加強中、英、數三科之課節,以鞏固同學的基本能力。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 第一選修科目及第二選修科目均開設五科,學生可選擇其中一科,沒有固定組合。<br>2. 課程重點:初中不少學科採用自行編排之校本課程,以配合學生之學習需要;又自行設計生涯規劃、品德及公民教育教材,在班主任節教授。<br>高中設立「全方位學習節」,主題包括「環保教育」、「生涯規劃」、「藝術教育」、「理財教育」、「STEM 教育」及「體育教育」,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1. 在高中推行中央補課、拔尖計劃等支援措施以協助同學應付公開考試。<br>2. 在各級推行多項拔尖保底計劃,以提升學生的學業表現。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成立學生支援小組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同時會安排教師報讀融合教育相關的課程,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期望能適切地照顧學習差異。<br>本校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有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及其他校內資源,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援,例如舉行課後輔導班及試前溫習班、開辦社交小組及組織多元化的興趣班等,以照顧他們在學術、社交及生涯規劃三方面的需要。同時,本校亦會為有需要的學生安排校本言語治療及外購職業治療服務,提供適切的訓練。 <br>此外,教師亦透過課程設計、多元化教學、優化分層課業、提供功課及測考調適等方法去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以提升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成效。<br>本校亦與教育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緊密協作,定期進行個別會議及學生評估,共同為學生制定個別學習計劃,並定期檢視計劃成效。本校亦重視家校合作,舉辦家長工作坊,讓學校和家長能共同支援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家長教師會與學校關係緊密,經常舉辦家長教育講座,以提升家長教導子女的技巧;又經常舉辦活動,以促進親子關係及加強家長與學校的聯繫。 |
校風 |
注重學生品德之培養及全人發展。採用全校參與、訓輔合一的模式推行訓育工作;並配合週會、班主任課、發展性小組活動等以培養學生的自律精神和良好品格。又設立榮譽獎章獎勵計劃,以鼓勵同學在德、智、體、群、美、靈六育方面有均衡的發展。班主任、訓導老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為學生提供各種支援,又為每個學生提供個人儲物櫃,以減輕書包的負荷。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服務,2020年度全校學生參與義務工作的總時數達12108小時,獲社會福利署頒發義工服務嘉許獎金、銀、銅獎及長期服務獎的同學達53人。 |
學校發展計劃 |
學校發展計劃(2023/24-2025/26)<br>1. 透過多元活動加強價值教育,提升國民身份認同,成就正向健康人生。<br>2. 推動學生建立良好學習習慣、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效能及自信心。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重視教師專業發展,除每年三次全校性的教師專業發展日外,各委員會及各科均進行專業培訓活動,學校亦資助及鼓勵教師參與各教育團體舉辦的研討會、工作坊等活動。 |
全方位學習 |
有學生會及不同性質和類型的學會共20個。特別注重制服團體及社會服務活動。鼓勵學生參與最少一項課外活動,並設立各項音樂、體育及藝術課程,讓同學發揮潛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