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澤中學
麗澤中學

九龍尖沙咀廣東道180號

本校自創校至今,一直堅持母語教學及宏揚傳統中國文化。以基督精神,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品格,以「自強不息」為校訓,鼓勵學生自學和自律,擴闊知識領域、加強兩文三語的能力、應用科技學習、啟發潛能,以善行互相感染、切磋琢磨學問,均衡發展德、智、體、群、美、靈六育,成為良好的公民,造福社會。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劉國偉先生
校長 李潔明先生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男女
辦學團體 麗澤中學有限公司
宗教 基督教
創校年份 1929
校訓 自強不息
學校佔地面積 約 4,000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50"
學生會會費 "$25"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46
全校教師總人數 54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84%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46%
特殊教育培訓 50%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29%
5-9年 2%
10年或以上 69%

中一班數 3
中二班數 3
中三班數 3
中四班數 3
中五班數 3
中六班數 3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普通話、數學*、科學*、中國歷史、地理*、歷史*、生活與社會*、聖經、生活科技、德育、音樂、視覺藝術、體育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中國語文、數學、公民與社會發展、中國文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中史、旅遊與款待、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健康管理及社會關懷、應用學習課程(幼兒發展、數碼媒體及電台製作)(以上屬文憑試科目)、德育、聖經、體育、藝術教育(以上屬非文憑試科目)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

語文政策 自創校至今,本校一直採用母語教學,使教與學均有良好的效果。同時極重視英語訓練,由1987年起已參加外籍英語教師計劃,並致力推廣普通話成為正式課程,使學生具備兩文三語的能力。
學習和教學策略 本校堅持母語教學,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培養學生德、智、體、群、美、靈六育均衡發展,透過文、理、人文、藝術等學科的培育,讓學生積存豐富知識及提升思考、欣賞和創作能力。按照教育局指引,配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釐訂教學進度,因材施教,期望學生們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br><br>本校培養學生自覺及主動學習,並讓學生反思所學知識,深入探討課題。透過不同的資源,例如運用資訊科技互動教學,啟發學生思維,帶動自主學習。本校開放教學自主空間,照顧學生多樣性,因應學生反應,靈活調整教學方法。<br><br>本校致力推動全校閱讀風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建構知識:<br><br>1. 積極推動學校電子閱讀文化,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成效:圖書館透過網上電子閱讀平台,提供數百本中英文書,鼓勵學生利用不同的電子設備,隨時隨地線上閱讀,在課餘時自主學習,建構知識。<br>2. 進行跨課程閱讀:圖書館每年訂立主題,與不同科組協作,透過提供不同領域的書籍及資料,安排多元化的閱讀活動和計劃,讓學生連繫各學習領域的學習經驗,鞏固學科知識,提升學習效能。<br>3. 透過校內不同的恆常閱讀活動:午間閱讀、早會好書推介、讀書會、作家講座、綜合書展、閱讀獎勵計劃、閱讀獎學金等,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營造良好閱讀氛圍。<br>4. 積極參與校外活動,令閱讀變得有趣及多元化,例如:新城電台「中學生電台節目製作基本法」、明報「小作家培訓計劃」、康文署「學校文化日計劃」等活動,擴闊學生的視野及閱讀面,豐富經驗,增強自信。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3X。 透過舉辦講座及問卷調查,收集中三同學的選修科目意向。<br>2. 課程重點:由2021年開始,中四學生選修3個選修科,當中1個選修科可以選讀應用學習課程。配合高中學習階段的發展,本校各科均有校本課程規劃,因材施教,以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校方將因應學生學習的困難點分類分組,由個人至小組形式均備,旨在提升學習成效,改善人際關係。此外,校方亦同時推動校園關顧文化,讓全校師生一同共建和諧校園生活。而本校更善用津貼資源,積極籌辦各種「課後課程」,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和需要,包括「資優課程」、「功課輔導班」、「調適課程」及「加強課程」,在放學後及周六進行。
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致力建立校園關愛及共融文化,以「全校參與」模式照顧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教務部下設特殊關顧委員會,由校長、副校長指導下,設統籌教師、教學助理,配合輔導主任、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工作,為有需要的學生設定合適的支援計劃。為加強班主任了解個別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及安排適切的支援和輔導,特殊關顧組與班主任交流有關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商討支援措施,此外,校方定期向全體教師發放融合教育資訊,同時按需要舉辦專題講座,加強教師對融合教育的認識,並鼓勵教師參與教育局「照顧不同學習需要」的培訓課程,提升他們的專業知識。學校採用多元化的支援模式,包括增聘額外教師及支援人員,進行個別課堂輔導、舉辦各種不同的訓練課程及小組活動,支援學生的特殊學習需要。本校又顧及考試的公平性,制訂校內測考調適政策,以照顧學生的特殊需要。本校重視家校合作,與學生家長會面及聯絡,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共同支援他們的學習和成長。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家校合作 本校家長教師會於1999年成立。目的是:<br>1. 增進家長與學校的聯繫和溝通;<br>2. 加強家長和學校合作,以促進教育的效能;<br>3. 協力促進本校學生的福利。
校風 訓導委員會致力建立全校綱紀,培訓學生自愛、自律、自治及自強精神,務求令學生在校內和校外均行為良好、能恪守各項規則。輔導委員會及駐校社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使學生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身心能健康成長。
學校發展計劃 1. 創新教學,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br>2. 認清目標,發揮所長、正向人生、回饋社會。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設立教師專業發展小組專責統籌有關教師發展及培訓工作。本校鼓勵各科專業成長,透過共同備課、同儕觀課等,提高學與教的效能。另外,本校教師經常與本地及境外大學或友校的同工分享及交流。
全方位學習 校方希望透過聯課活動啟發學生潛能,促進社群互助,培養領導才能和責任心。校內設立30個聯課活動社團,提供各類活動,其中以學術性尤為出色,屢獲獎項。<br>本年度大型活動:<br>1. 北京姊妹學校交流計劃、世界各地(日本)交流團、STEAM深圳考察團、四川體育、生態學習團、中華文化考察團;<br>2. 領袖生境外訓練;<br>3. 學生自治會大灣區教育服務交流團;<br>4. 「傳心傳意傳關愛」油尖旺小學音樂藝術比賽;<br>5. 跨校閱讀工作坊;<br>6. 學科周(公民與社會發展及人文學科周、宗教周、中文周、英文周及STEM周);<br>7. 英語日、普通話日、通識日、科學日及宗教日;<br>8. 同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