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1. 中一及中二部分班別數學以英語授課,科學科、歷史及地理科實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並提供英文教材。<br>2. 中三部分班別數學以英語授課,歷史、地理、生活與社會(經濟)、化學、物理和生物科實行英語延展教學活動,並提供英文教材。<br>3. 高中部分選修科開設英語授課組別。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1. 本校在初中全級推行電子教學,利用資訊科技如學生個人專用學習手提裝置、電子課本、網上學習平台、電子白板等授課。老師利用預習及溫習影片協助學生及早掌握知識及鞏固課堂所學。<br>2. 透過不同教學策略,照顧學習差異及促進自主學習。<br>3. 本校採取學生為本的教學法,在課堂加插活動,鼓勵學生發問和思考。<br>4. 實行「組長制」,推動協作學習。<br>5. 每年進行兩次學生學習評估問卷,跟進學生學習表現。<br>6. 推行共同備課、同儕觀課及邀請老師作公開教學示範,提升專業水平。<br>7. 英文科逐步引入自主學習課,學生按興趣及學習能力選擇學習模式及內容,增強學習動機及自我效能感。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本校會為個別有需要的學生安排應用學習課程。<br>2. 課程重點: <br> (1)初中進行課後的英文補課,高中則針對公開考試及英文進行課後補課。<br> (2)初中電子教學計劃包括與出版商共同發展電子課本、網上學習平台及互動練習等。<br> (3)推行校本課程調適,各科就教學重心、學生程度進行課程剪裁。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配合教育局融合教育政策,逐步安排教師接受培訓,另聘得教育心理學家駐校協助及跟進具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設有學生支援組,成員包括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及兩位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及輔導主任,我們以跨專業團隊模式(與教育心理學家、社工、言語治療師、有關教職員),推動及早識別和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我們也會透過「全校參與」模式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擬定支援計劃、課程及教學調適、考試及評核的特別安排。為了支援不同特殊學習需要學生,我們靈活使用學習支援津貼,包括提供不同類型的學習技能班、言語治療服務、社交訓練小組、個別學習計劃、「自己友」學長輔導計劃,更與有關團體協作提供言語及聽覺照顧。我們與培育委員會協作,從學與教及資源運用的角度提供意見,照顧有精神病患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加強精神健康教育。我們推動家校合作,與家長互相配合以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與家長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關係,鞏固家長對子女的特殊學習需要的認識,及加強他們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子女的力度,讓學生健康、愉快成長。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家校合作 |
家長教師會於1994年成立,為家長及校方溝通的重要橋樑。該會關注家長教育,不時舉辦家長研討會、親子手工藝坊等,加強校方與家長的交流。其義工隊伍更協助學校活動,並參與遴選小食部、飯盒供應商等之決策。該會設立獎學金及「教育基金」,資助學生學習活動,並為遇有突發事故的家庭提供緊急經濟援助。任何家長可經選舉成為法團校董會成員之一,就校政反映意見。 |
校風 |
1. 設立「培育委員會」,訓練學生自律守規及承擔責任。<br>2. 初中設生命教育科,培育學生積極人生。<br>3. 推行「籽苗計劃」為新來港學童提供適應活動協助他們適應新環境。 |
學校發展計劃 |
1. 本校全力推動電子教學,初中中英數、歷史、中史、地理、香港社會、科學科採用手提裝置(iPad)上課,並引入電子學習平台讓學生自主學習。<br>2. 本校積極推廣正向文化,透過靜觀及感恩,發展學生正向思維。<br>3. 賽馬會鳳溪室內游泳館快將落成。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本校鼓勵教師持續進修,除了參加教育局等機構舉辦的培訓及講座外,本校每年舉辦多次校本培訓,以提升教師的專業觸覺及技能。 |
全方位學習 |
1. 本校開設制服團隊、學術、體育及藝術各類學會以及興趣小組45個,「攀樹隊」更是全國學界首創。<br>2. 中一及中三級學生必須參加「一生一體一藝」計劃。<br>3. 中一全級及中二部分班級推行「一人一樂器」計劃。<br>4. 中四級學生必須參加「其他學習經歷─一人一服務」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