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母語教學,但重視兩文三語的培訓:<br>1. 由中一級至中六級「中文科」均設有「普通話」、「粵語」及「非華語調適課程(GCE)」分組授課。<br>2. 本校實施「微調教學語言」安排,「數學科」及「電腦科」均分「英語」及「粵語」分組授課。<br>本校除有兩位外籍教師外,亦另增本地及外籍英文導師3名及具專業資格的中文(普通話)老師,藉以協助上課時進行協作教學,並提供課餘或假期時間的語文強化課程和活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部份英語能力較強之學生及非華語學生數學及普通電腦科安排編入英語授課組上課。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雖然本校仍以粵語作為教學語言,但目前已按部就班以普通話和英語取代粵語,盡快配合國內及國際社會大氣候的語文需要。 <br>1.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著重課程設計與調適;<br>2. 全人發展,著重多元智能的推動;<br>3. 本校重視「正規課程與非正規課程」、「教學過程」、「教學評估」,務求達到實際有效的教與學目標。本校非常重視推廣閱讀的風氣,因此,全校均參與早讀活動「睇書大過天」(DEAR Reading Programme:Drop Everything And Read),閱讀內容包括由校方提供及由學生自選兩部分;另一方面,中、英文兩科均各有閱讀計劃的安排,藉以進一步加強閱讀風氣。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 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資訊及通訊科技、中史、物理、化學、生物、旅遊與款待、科技與生活、經濟。<br>2. 課程重點:課程調適、適異教學、多元感官學習、多元智能策略、合作學習、分層課業及朋輩輔導等以照顧學生需要、興趣及能力的多樣性、資訊科技、共通能力及其他學習經歷、應用學習等。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參與融合教育計劃,教師亦已具備專業資格和能力教導有讀寫困難的學生。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文化,以「全校參與」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透過資源調配,靈活運用,提供適切和多元化支援服務,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並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學生支援組成員包括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教務主任、輔導主任、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及教學助理。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增聘學生輔導員;外購專業服務(例如言語治療及社交技巧訓練);課後及試前功課輔導班。提供學習、家課和測驗調適,照顧學習差異,邀請家長出席個別學習計劃會議,理解並幫助設計具體可行的支援計劃。本校重視家校合作,已建立恆常機制,透過不同渠道與家長一起商議和檢視有關支援學生的策略。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本校採用教育局所提供之「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除中文科外,非華語高中學生可選擇全英語科目授課。 |
家校合作 |
榮獲「關愛校園」之「家校合作主題大獎」及傑出家長領袖榮譽。 |
校風 |
1. 因材施教,著重學生的個人自律修身和自發學習的精神;<br>2. 鼓勵多參與課外活動和統籌工作,培養學生的領導才能;<br>3. 重視師生與家長間的友好關係,建立愉快的學習環境和氣氛;<br>4. 本校參與教育局的「啟發潛能教育」計劃,透過「尊重、信任、樂觀、關懷、刻意安排」的理念,提供以學生為本的優質服務。 |
學校發展計劃 |
1. 透過品質圈控制,確保各級學生有良好的學業成績及行為操守:<br> — 「班級經營」;<br> — 「啟發潛能教育計劃」(Invitational Education);<br> — 「尖子培訓計劃」(英文及數學);<br> — 「提升公開試成績計劃」。<br>2. 與本地及外地師生交流:<br> — 「美國 - 香港學生交流計劃」;<br> — 「新加坡教師『學習圈』交流計劃」;<br> — 內地學習交流計劃。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1. 本校教師積極參與校內、外的專業培訓課程、經驗分享和心得交流; <br>2. 本校全體教職同工均能同心同德,提供以學生為本的專業服務,並與家長彼此攜手合作,確保學生真正享受具實際學習效益、自律自愛、且健康愉快的學校生活。 |
全方位學習 |
包括學術性、興趣性、體育性和藝術性四大類別。目的是要透過活動幫助學生發展他們的「多元智慧」及「共通能力」的潛質,增進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加強師生之間的認識及了解,藉以提升學生對團體的歸屬感和對社會的服務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