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本校重視兩文三語。透過「多媒體學習中心」及外籍英語教師,加強學生中文和英文的聆聽及說話能力。透過舉辦英語週,設立英語角、安排英語早會時間等,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學校持續更新教室及校園的設備,致力營造良好學習環境和氣氛。課程設計與時並進,積極回應課程改革,並推廣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範式。除正規課程外,學校提供足夠而多元化的活動,擴闊學生的視野。學校能善用資源,為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初中級進行課程調適,高中課程多元化,學生按興趣、能力選擇最合適的科目,盡顯潛能。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 學生按個人能力及興趣選讀不同學科。校方亦為學生提供報讀應用學習課程的機會,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擇業路向。<br>2. 課程重點:為非華語學生開設烏爾都語及尼泊爾語。善用設計與科技科的3D打印技術課程及電腦科編程課程、發展跨學科的STEAM 課程。地理科運用智能沙箱強化地形學習課程、數學科以TSA基本能力為基礎設計校本課程,務求讓每一位學生升讀高中時能掌握所需的基礎能力。高中階段,本校增設多元智能及表演藝術課程切合學生全人發展。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本校採取不同策略,包括:編班分組、設計校本課程、小班輔導班、個人教育計劃、朋輩輔導計劃、多元智能躍進計劃、同儕學習小組等,以照顧學生個別差異。在建立共融的校園文化方面,推行「大哥哥大姐姐」計劃、團契小組、學生大使、有機耕作小組、領袖生等,讓所有學生均受重視,平等對待。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的校園文化及以「全校參與」模式推行學生支援政策,讓所有學生均受重視,平等對待。學校成立「學生支援小組」,為有需要的學生設定合適的支援計劃及項目。本組推行各項學習及其他學習經歷活動予同學,包括個別學習計劃及課後增潤課程、「不再孤讀+讀書會」朋輩伴讀計劃、言語治療服務、「讀屏軟件」計劃、語音轉換文字軟件計劃、關顧面談計劃、「相聚一刻」計劃、學生聯誼聚會及中一級共融價值教育課等。本校亦安排校內測考調適,如加時、放大試卷、讀屏軟件、語音轉換文字等,並協助報考公開試的同學申請相若調適,以加強考試的公平性。學生支援組與駐校教育心理學家及社工保持緊密的合作,及早識別及轉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以評估學生的需要及提供適時的支援。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本校非華語學生中文科課程,按教育局「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訂定循序漸進學習目標、進程及預期學習成果,學生以小步子方式學習。 |
家校合作 |
本校重視與家長交流與溝通,於學期初,透過向全校家長發出「致家長函」,讓家長表達對子女的期望及提供對學校的意見。各班班主任於九月份通過「陽光電話」,加強與家長的聯繫。中一新生註冊後舉辦新生家長座談會,讓新生家長能認識學校設施及辦學理念。開學第一個月後舉行中一至中六家長座談會,讓家長能瞭解學生的校園生活及學習環境,家長亦可透過Parent App應用程式,掌握子女在校情況,包括:功課冊、學校宣佈、電子通告、校曆表以及學生考勤情況等。同時,亦與家長教師會緊密合作,發展親子教育及深化家校合作,學校的發展得到家長的支持。少數族裔及內地跨境學生家庭方面,透過外籍教師教學助理、社工與家長的緊密聯繫,支援學生學習需要及健康成長。 |
校風 |
1. 校風嚴謹,師生關係良好。<br>2. 認識聖經真理,建立建全人格,活出豐盛人生。<br>3. 實踐關愛共融,嚴而有愛的全校訓輔政策,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自律性、團隊精神及領導才能。<br>4. 本校連續超過十年獲得關愛校園獎,本校積極推廣及實踐關愛文化的努力得到廣泛認同。 |
學校發展計劃 |
1. 推動學生發展多元潛能,增強自信心。<br>2. 建構關愛共融基督氛圍的校園。<br>3. 學校步向成為擁有國際學校特質的校園願景。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每年為教師舉行多項校本專業發展的工作坊及講座,並參加聯校舉辦的教育研討會,以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同時亦與本地教育專業團體合作,發展校本課程及相關的學教模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能與時並進。本校亦十分著重為新入職的教師提供適切的支援計劃,以協助教師盡快適應學校生活和投入工作。 |
全方位學習 |
1. 初中級推行「一生一體藝:一人一樂器計劃」。<br>2. 本校推行跨學科學習與課外活動,由老師策劃活動及聘請校外專業導師教授,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及發展學生潛能。活動以七育(靈、德、智、體、群、美、樂)分類,包括:學會、社、校隊、興趣班、義工服務及制服團隊,活動項目超過30項。特別活動有:天文學會、水族學會、日文興趣班、棋藝坊、健身學會、新興運動、板球隊、柔道隊、曲棍球隊、箭藝隊、咖啡調配班、環球美食、豎琴隊、木箱鼓、詠唱班及流行樂隊訓練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