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工業學校
香港仔工業學校

香港香港仔黃竹坑道1號

我們秉承福音的價值觀和鮑思高神父對教育青少年的心得 — 以宗教、理智、仁愛為中心的預防教育法,提供全人教育,務使青少年在靈、德、智、體、群和美各方面有均衡的發展,並透過實踐,使能盡展所長;在慈幼會家庭精神的氛圍內,鼓勵他們積極面對人生,成為良好公民,回饋社會。

概覽
南區
中學
資助 /

Secondary School Profile

校監/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 林仲偉神父
校長 沈明輝先生
資助種類 資助
授課時間 全日
學生性別
辦學團體 鮑思高慈幼會
宗教 天主教
創校年份 1935
校訓 勤業明道
學校佔地面積 約 12,800 平方米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家長教師會會費(年費) "$50"
學生會會費 "$25"
非標準項目的核准收費 $30 學生手冊及學生證
其他收費 0

核准編制教師職位數目 48
全校教師總人數 48
學歷及專業培訓 (佔全校教師人數%)
教育文憑 98%
學士 0%
碩士、博士或以上 54%
特殊教育培訓 46%
年資 (佔全校教師人數%)
0-4年 21%
5-9年 21%
10年或以上 58%

中一班數 3
中二班數 3
中三班數 3
中四班數 3
中五班數 3
中六班數 3

中一至中三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宗教、中國語文、普通話、數學(中一)*、綜合人文、中國歷史、綜合科學*、設計與科技、電腦及資訊科技、音樂(中二及中三)、視覺藝術、體育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中二和中三數學*
中四至中六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 宗教、倫理及宗教(中學文憑課程)、中國語文、公民與社會發展、地理、化學、生物、設計與應用科技、資訊與通訊科技、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視覺藝術、體育(中學文憑課程)、藝術發展(中四、中五)、體育發展、(校本)共同選修科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英國語文
按班別/組別訂定教學語言/校本課程 數學、物理

語文政策 (1)我們按學生的能力,提供適切的學習語言。學生基本的學習語言為母語,但我們會為有良好英語基礎而又有訴求的學生在高中階段開設以英語教授的科目,以利銜接專上教育。(2)為初中有能力的學生逐步引進以英語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及早適應以英語作為學習語言。(3)建構有利的「英語學習環境」及強化學習英語的措施,以增加「適合以英語學習」的人數。(4)為社經地位較低的學生,提供更多英語學習的支援,確保他們有選擇學習語言的機會。
學習和教學策略 本校是一所文法中學。我們致力設計具體、互動、多元化、生活化及切合男生的課程。因此,高中課程針對學生的個別性向發展及能力編制,在人文、科學、科技、藝術及體育各學習領域均開設選修科。課堂上,我們著重訂立清晰的學習目標,推動互動學習及不時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度,並強調每堂完結前必須總結所學。在初中,推行「自主學習」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透過預習工作紙及課堂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習變得主動,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近年,學校致力發展STEM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與動手實踐的能力。在初中推行跨科STEM校本課程,讓學生融合各學科的知識及技能,繼而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此外,我們亦自行籌集資金,設立STEAM教育研習中心,為學生提供更佳的設備及環境,銳意培養他們的溝通、協作、創意、解難、探究及邏輯思維等能力,讓他們好好裝備,迎接急速轉變的社會步伐。
校本課程 1. 選修科目:2X。 學生可按自己的興趣、性向及能力,選修兩科。<br>2. 課程重點:本校是一所文化中學。學生必須參加HKDSE香港中學文憑試。本校提供廣而闊的課程,除了四科必修科外,選修科亦涵蓋所有學習領域。為照顧不同學生需要,我們以學習者為中心,在課堂內使用分層教學策略,以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方法,務使不同能力及學習風格的學生均可積極參與學習而有所進步。以實踐帶動學習,透過科學科及科技科的實驗及實習課,建立學生在學習上的信心、興趣和能力,從而轉移到其他科目的學習上。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本校採用分組或協作教學,以增加師生間的互動。中一能力較弱的學生特別安排了中、英、數科的課後支援以鞏固他們的基礎知識。此外,我們在中一至中三推行寄宿教育計劃和初中課後培育計劃,透過本校老師及學長亦師亦友的同行關係,讓學生在課後做家課及溫習的同時,亦學習與人相處和溝通。每天完結時會有神父的分享講道,培養學生德育發展。
模式融合教育 本校致力建立全校共融文化,透過家校和資源調配及為學生提供適切和多元化的支援服務。<br>(1)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成立學生支援小組,成員包括副校長、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及支援老師、社工、各學科支援班老師、教學助理及教育心理學家,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包括非華語學生)。(2)靈活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及其他校內資源,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包括非華語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援,包括為學生提供課堂內外的學習支援、社交訓練、外購言語治療等訓練。(3)透過課程設計、多元化教學策略、分組教學、功課及測考調適等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4)本校亦與教育局及校本教育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緊密協作,定期進行學生評估及會議,並邀請家長參與個別會議,透過跨專業會談幫助學生設計具體可行的支援計劃或制定個別學習計劃。(5)校方亦安排教師報讀融合教育課程和舉辦全體老師培訓,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並定期向全體教師發放特殊教育需要相關資訊,分享有關的理念及教學建議,加強老師對融合教育的認識。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本校按學生需要(包括有特殊學習需要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例如抽離/小組學習);每年舉辦中文周及其他文化推廣活動,讓非華語學生一同感受中華文化的精髓。
家校合作 家長教師會成立至今已有二十九年,透過舉辦各項活動,加強溝通和互信,建立了良好的家校合作關係。家教會設立義工小組,在校內外服務,穩固家校合作。家長教師會亦經常舉辦講座,除增進知識外,亦藉此互相交流培育子女的心得。
校風 在校內,學生接受了福音的價值,與教師一起組成大家庭。親切的師生關係,有助解決學生成長和學習上的困難。我們特別著重與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規律。學生尤其喜愛STEM相關的活動、比賽和各類型運動。
學校發展計劃 (1)以天主教核心價值為基礎,加強價值觀教育。我們希望透過校園佈置、擺設、早會分享、班主任課,安排不同形式的信仰培育,讓學生了解天主教核心價值。同時,我們會透過推行「好人好事」獎勵計劃,藉此建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2)優化STEAM教育。我們一向重視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因此STEM教育中我們加入「A」Art藝術元素,由STEM變成STEAM教育。在初中,我們製作了跨科的STEAM學習教材套,讓他們掌握和綜合各科的知識和技能,融會貫通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難題,令學習變得具體化,同時亦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經歷。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除參加教師發展日外,老師每年均會進修,以配合學校發展,其中包括STEM及SEN的相關培訓課程。上課時間表內亦已預留時間,供老師共同備課,進行教學交流。
全方位學習 學校提供50多項的全方位學習活動,以豐富學生五種的學習經歷,包括:(1)智能發展(多是通過各學習領域的課堂學習):中文學會、閱讀小組、英文桌上遊戲小組、數學學會、小說研究室、無人機學會、慈青短片製作小組、桌上遊戲學會、口語溝通棋藝學會、科學小導師、設計與應用科技研習班、慈青香工科研4.0、香工Robot、科技學會、創新科技發明組、電腦學會;(2)德育及公民教育(塑造性格):天主教同學會、慕道班、領袖生、圖書館領袖生、朋輩輔導組模型學會、慈青環保學會;(3)社會服務:紅十字會青年團、第十一海童軍、慈青慶禮院;(4)體藝發展:籃球隊、足球隊、羽毛球隊、排球隊、慈青強身會、慈青足球小組、慈青籃球組、慈青乒乓球組、壁球組、拳擊學會、香工跆拳小組、慈青香工雜耍隊、魔術小組、香工槍研會、創意模型工作坊、平面設計研習班、繪畫專修班、慈青園藝組、皮革學會、影音服務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