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以英語為基本教學語言,部分初中中國語文班別以普通話授課。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本校的辦學宗旨為培育同學終身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本校鼓勵同學透過在課堂與活動中的經驗,從做中學習,在每次經驗上適時反思,加以改進,讓自己不斷進步。為輔助同學的學習發展,本校設學術委員會及課程發展委員會,以完善課程發展、推廣跨學科專題研習及照顧學習多樣性。此外,本校的教學團隊均已完成師資培訓,相關科目由專科老師任教,為同學設計合適的課業及活動。為迎合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本校特意在初中推行專題研討及STEM教育,讓同學及早運用自主學習的能力,並把所學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高中課程編排著重文中有理,理中有文,讓同學的認知層面更廣泛,以應付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及需要。<br>中一級設圖書館學習課,讓同學學習善用圖書館資源進行思考與閱讀,促進學習。另外,為鼓勵同學在課餘時間多閱讀,中文、英文及各科均設有閱讀計劃。鑑於電子學習已成為學習的新形態,本校自中一級開始,推行自攜裝置計劃(BYOD),透過資訊與通信科技,藉此讓同學培養自學的能力,也提升同學的電子素養、解難能力及溝通協助技巧等。為照顧學習的多樣性,本校已在各級推行資優教育,從而發掘同學不同的潛能。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及4X。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音樂科、視覺藝術科及倫理與宗教科在課時外進行。<br>2. 課程重點:高中設有包括藝術教育及國民教育元素的其他學習經歷。初中中國語文設有書法課,英國語文設有英國文學。另外初中至高中均設有成長課,照顧學生全人發展上的需要。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中六推行小班教學。校本專業支援、調適的校本課程、中、英、數的增潤班,均旨在更有效照顧學習差異。<br>學生的個別差異,由老師、教育心理學家和學校社工提供適切的支援,同時協助全體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學習懷著尊重和同理心去接納社會上有不同需要的人。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著重全人關顧(cura personalis),雖然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人數少,學校特別為他們設立學生支援小組,主要成員包括副校長、輔導主任、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中文科老師、英文科老師、通識科老師、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學校運用學習支援津貼外購輔導服務、言語治療服務及臨床心理服務,為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學校定期向全體教師發放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資訊,教師會按需要調適課程內容,檢視學生的學習進度。學校提供合適的考試調適,例如加時、安排特別試場等。此外,學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家長舉辦講座,提供相關學習支援資訊及收集家長意見,促進家校溝通和合作。學校亦有運用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為非華語學生提供適時的支援,包括社交小組等等。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增聘額外教師/教學助理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發展校本中國語文課程及/或調適教材;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非華語學生於小班學習中文。 |
家校合作 |
本校家長會之宗旨:<br>1. 促進學校與家長之間的緊密聯繫。<br>2. 培養及改善學校管理階層、教師、學生與家長及各位家長之間的友好關係。<br>3. 加強教師與學生之溝通以培養及提升融洽、和諧之學習環境、從而提高教育質素。<br>4. 討論共同關心的事宜,及合力改善學生的福利。 |
校風 |
本校為耶穌會學校,耶穌會的教育理念是全人教育,故此本校致力讓同學成為一位具能力、懂承擔、富同理心及有良知的人,以培育同學的卓越發展。本校核心價值包括:愛與關懷,尊重與正義,責任感,追求卓越及信德。本校校風純樸,鼓勵學生自重自律,懂得推己及人。為此,學校給予同學充分的空間及協助,讓同學在學習及活動上擁有決策權力,以訓練其獨立思考及解難能力。同時,為達至多元共融及「為」和「與」人同行的精神,學校致力協助同學成為一個富同理心的人,明白他人的需要與感受,以服務他人為終身使命。本校的教育心理學家協助學習上或社交上有困難的學生,讓他們健康成長。在學校的培育下,同學們不但能恆常反思,更懂得尊重他人,對學校亦有濃厚的歸屬感。 |
學校發展計劃 |
請參閱英文版。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耶穌會中華省教育工作者的典型:<br>1. 活出依納爵的願景。<br>2. 推動依納爵反省式教學法。<br>3. 關愛學生的老師。<br>4. 尋求更有效的教與學的方式。<br>5. 建立團體的同工。 |
全方位學習 |
學生會及40多個屬會、公教聯會、音樂協會、體育協會、社際協會、陸、空童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