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除中國語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及普通話外,本校其他科目主要以英文為教學語言。本校推行兩文三語政策,在正式的場合中,校方採用英語或普通話。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提倡重視靈育發展的「全人教育」,以開放的學與教策略鼓勵學生培養自發的學習動機及創意表現。學校不只強調優良的成績,更重視學生心靈陶育、多元化興趣、共通能力及均衡的人格發展。採納適異教學策略,提供不同課程組合以配合不同學生的個別需要。聯課活動包括國內外文化考察團及服務體驗團以拓闊學生視野。為迎合世界急速發展的需要,課堂及評核中亦加入不少電子學習的元素。本校設有閱讀獎勵計劃。此外,每星期設有閱讀時間,以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課外資料,增強語文能力,並擴闊知識基礎。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2X,3X及4X。 中四、中五及中六級3X。<br>2. 課程重點:本校於中一及中二英文課程推行戲劇學習。現行課程除了表演元素,還包含劇本寫作、說話訓諫、語言藝術、應用劇場及即興創作,訓練學生的反應及鼓勵學生透過互動和輕鬆的方式,在實踐中探索語文,也為中一、二級學生提供舞蹈課程。學校強調體驗學習的重要,分別在初中和高中推行相關的活動,如中四「服務日」、中三「聖心企業比賽」及 舉辦中一至中五級學生活動週,提升學生全人發展。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學校推行全校參與模式,以多元教學法照顧學生個別差異。另外,對於在經濟、情緒及學習方面有特別需要的同學,學校設有相關機制予以協助。本校初中三個核心科目(中、英、數)設小班教學及課後功課輔導班,以支援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學校為在不同範疇有特殊才能的同學提供各式的學習機會,並鼓勵他們參加不同的比賽,讓學生盡展所長。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協助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升學習能力,並促進個人成長。本校設立「學生支援小組」,統籌老師及小組成員一起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制定及推行有關政策。小組由校長帶領,與教育心理學家、駐校社工、輔導組、訓導組、班主任等緊密協作,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另外,校方更聘請校本言語治療師,為有需要的學生,安排個別學習計劃。本校同時鼓勵教師報讀教育局及專上學院舉辦的融合教育培訓課程,加強他們的專業知識。為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小組會安排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參加功課輔導班或不同類型的訓練課程,加強學生的社交及情緒管理技巧,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支援。本校致力推廣關愛文化,透過舉辦不同的活動,潛移默化,學生學習到如何尊重個別差異。為及早識別學生的特殊學習困難,小組亦跟中文科合作,適時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本校十分重視家校合作,小組跟家長恆常保持密切聯繫,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度,並檢視措施果效,務求以學生為本,協助學生跨越學習障礙,並發掘他們的潛能。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提供課後中文學習支援;安排密集中文教學模式(例如按需要抽離學習、分組/小組學習等);及舉辦共融校園活動。 |
家校合作 |
學校非常重視與學生和家長的合作與溝通,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培育學生在學業、社交和文化領域上的均衡發展,並充分照顧其學習及成長過程。家長教師會是學校不可或缺的持分者,並為家長與學校之間提供了溝通渠道。同時,家教會更積極地監察小賣部的營運情況、校服供應及校巴等服務。 |
校風 |
本校以基督關愛尊重、全人性靈陶育的理念辦學,讓學生在愛與信的氛圍下學習及成長,鼓勵每一位在聖心社群的持分者,本着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精神,成為一個關懷貧苦、尊重感恩、情理兼備、內外至誠的人。學校鼓勵學生通過「學生論壇」等渠道發表意見。在學校行政決策層面上,「學校政策及改善委員會」會全面考慮不同持分者的看法。學校也會全力支援學生,在本地及國際的學習經歷或比賽上,追求卓越的成績,可讓學生具備有效學習的能力。 |
學校發展計劃 |
本校2021-2024的發展主題為「忠於學習、努力不懈、樂於服務、常懷感恩」。本校鼓勵學生認識學校以愛為本的辦學理念,讓她們致力於自主學習;另外在學校發展計劃中融入正向教育作為價值教育的其中一環。此外,本校更重視深度學習,鼓勵跨學科協作,讓學生拓闊視野;做個恪守正道、懂得感恩、熱愛生命及敢於創新的人。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配合學校主題及關注事項,提供不同形式的培訓,如工作坊、研討會、短期課程、與學校交流、經驗分享及互相觀課,提升教師教學技巧,鼓勵教師引入有效教學法,擴闊學生的國際視野,近年更成立研究小組開拓不同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學習效能,與其他學校分享成果。 |
全方位學習 |
按學術、興趣、美藝、體藝、服務及宗教五大類而設立多項課外活動;並定時舉辦週年運動會、水運會、攤位遊戲日及各類社際比賽;更強調各項體驗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全方位學習的領域得以全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