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 |
學校以英文為授課語言(中文、中史、普通話、聖經及術科除外),也同時著重中英兼擅。學校亦開設日語課程,在初中以課外活動形式進行;高中同學可選修日語,並參加相關的公開考試。 |
學習和教學策略 |
學校採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把電子學習、實地考察和專題研習等元素,整合於正規課程內,藉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與創意,並強化表達技巧。在教學方面,則加強「協作學習」,讓課堂更顯互動。在語文課堂引入辯論及戲劇元素,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又以校本電子學習平台Moodle,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至於跨課程語文協作是提升學生學習效能的重要策略,使用英語為授課語言之科目與英文科互相配合,在其學科內加强應用英語。此外,校方統籌各科應用多元化的學習技巧,如同儕互評和概念圖等,以提升學生學習效能。 |
校本課程 |
1. 選修科目:3X。 學生從十個科目中選修三個學科。除外,學生可額外選修數學延伸單元一或二。亦可選修應用學習課程或「大埔區高中課程聯網計劃」提供之課程。<br>2. 課程重點:中一推行「學會學習」計劃以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中二設有領袖培訓課程(The Leader in Me),以培育學生養成「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Stephen Covey)。至於STEM教學,相關元素透過專題學習模式滲入綜合科學科及設計與工藝科的課程。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在初中級透過保底班鞏固學生的語文及數學能力。本校於中一推行「學會學習」計劃,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技巧,以鞏固課堂成效。輔導委員會為在學習上未達理想的初中學生,安排「潛能提升」輔導計劃,協助他們提升學習動力。此外,部份科目設有「增潤班」,為資優學生提供增益課程。本校亦推薦並資助學生參加本港大學舉辦的各類資優課程,確保資優學生更能發揮潛能。 |
模式融合教育 |
本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設立特殊教育需要支援委員會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由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帶領相關工作,於不同範疇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如在功課及考試方面提供調適及提供校內專業支援。委員會與家長、教師及相關專業人員如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藝術治療師及社工緊密合作,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得到最適切的支援。學校亦安排老師接受特殊教育培訓。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
家校合作 |
本校重視家校合作,與家長保持緊密聯繫。每年訂定主題,與家長教師會合辦親職講座、工作坊及親子戶外活動等。家長可通過個別會晤、家長座談會等不同方式直接向學校反映意見。此長期共建之緊密夥伴關係,對學生的成長和全人發展意義尤大。 |
校風 |
本校秉承基督的愛,著重全人教育,注重培育學生建立良好品格、自律盡責的態度,以發揚校訓「博愛信修」的精神。校風純樸,師生關係融洽,同學砥礪切磋,共同建立和諧之學習氛圍和關愛文化。朋輩關懷計劃如「學生輔導員計劃」及「天使行動」,由高年級生輔導初中生適應校園生活,建立校園互信和關愛精神。 |
學校發展計劃 |
1. 加強老師的教學知識與技能以促進學生學習。<br>2. 培育學生成為積極和正向學習者。<br>3. 透過體驗學習發掘學生潛能。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 |
設教師發展委員會,定期舉辦校本教師發展工作坊,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另外,校方每年均積極推薦教師報讀複修課程、校外培訓班、研討會和工作坊等,讓教師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務求學以致用,教學相長。 |
全方位學習 |
現設學會四十餘個,可劃分為學術、宗教、體育、服務及興趣五大類別。所有學會均由學生會統籌及審批預算。學會幹事組織活動,並由各學會顧問老師指導,藉此讓學生發揮潛能和發展專長,以及培養良好的公民意識。 |